《我的失智父親,最卑微的願望》微電影作品賞析

 



小農昨天介紹分享力的第一個因素「同感程度」,文中用了一部感人的親情影片《我的失智父親,最卑微的願望》,我們今天就研究一下它的故事腳本,看看它是如何引爆我們淚腺的。

整個故事的推動,是利用主角的旁白在帶動的。這是微電影作品很常用的手法,可以很快的向觀眾說明人物的背景、發生了什麼事,並且利用旁白和畫面之間的交互作用說出比單純上演更多的東西。這個技法雖然方便,但因為如果總是靠旁白,觀眾很快就會失去耐性,所以像這部微電影6分鐘的篇幅,差不多到極限了,如果你的作品超過這個長度,最好可以多加一些演出的部分,不要光靠旁白苦撐。

從開始到0:26,音樂、場景、旁白,建立了一個平緩的節奏,適合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主角開始介紹他父親的身份背景。

0:26,「父親就像傳統父親那樣,帶著嚴肅與沉默」,一句話,為父親的性格做了一個總結,並且開始談論主角父親做為「父親」的角色。注意到了嗎?前面是在介紹父親的工作、教育程度、生活環境,是針對父親的「個人」。等我們對父親有了一個基本輪廓之後,再開始談論他與父親的「關係」。這是一種編劇敘事上的漸進與節奏,是個細節,但值得初學者留意。

從0:26到1:37,開始展現父親對他的愛與方式。這個地方處理得很巧妙,有許多巧思在裡面。首先是父親的設計,編劇並不讓他筆下的父親扮演一個嚴父,事實上,這個父親更像一個慈母,作菜、罵小孩髒、幫忙洗澡……這些其實是傳統印象中母親的形象,放在這裡,一來把父代母職的單親家庭背景點出,二來也為父親「默默的愛」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行為、畫面比語言能說出更多的事」,做為一個編劇,一定要把這件事放在心裡。而且記得留意「聚焦」,利用畫面就說完了的事,就不需要讓旁白再把話題叉開去談母親的缺席,專心敘述父親就可以了。

再來,這個段落還利用一個事件去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就是父親唯一一次打他。「唯一」、「第一次」、「最後一次」,永遠是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在這些重要時刻上發生的事,效果都會放大。編劇是怎麼講這件事的呢?他安排了一個完整的起承轉合。

起:從父親看到兒子沒有鉛筆盒,是用橡皮筋綁筆開始,短短兩秒的畫面,埋了一個伏筆。接下來先接到弄髒洗澡戲,這是一種安排,先談「責罵比關愛容易許多」做為鋪陳,再切到「父親從沒打過我,除了那一次」,才帶進主戲。會有這樣的安排是因為「發現橡皮筋綁筆」這件事的感情屬於「知道兒子是因為家裡窮才沒鉛筆盒,有點心酸不是滋味」,無法替「責罵」做鋪陳。做為編劇和導演,對於這種情感上的流暢度一定要特別留心。

承:兒子偷鉛筆袋被抓到,父親面子拉不下打了他。承是衝突的主事件,「父親唯一一次打了他」。

轉:一般在這種時刻,父子之間的關係勢必降到冰點,所以這點有個轉折,修復父子的關係:父親幫兒子削鉛筆,並且放進兒子偷的那個鉛筆袋裡。當然,這個鉛筆袋不用說也知道是父親後來買下的,鉛筆袋的出現,結合之前「起」埋下的伏筆,可以清楚看出父親其實知道兒子為什麼會去偷東西,因為他實在太想要一個鉛筆袋了,而父親也懂。

合:父親將鉛筆袋放在兒子枕邊,兒子帶著淚眼與微笑,向鉛筆袋伸手。這個動作也說明了父子關係的修復,以及旁白提到的「我知道父親是愛我的」。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就算旁白不說,我們光從這一連串的畫面安排,其實就可以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了,這就是關鍵。畫面本身會說故事,而且必須說故事。做為編劇,並不只是文情並茂洋洋灑灑的把旁白寫出來而已,還必須找到可以「視覺化」的畫面與事件,才能把情感實實在在的「演」出來。

父子之間的感情建立完成了,接下來,是一個過場。濃密情感之後,通常會有一點緩和的段落,一來為下一個事件鋪路,二來作品本身也才會有濃淡的區別。高山是因為有平地才顯得高,如果全世界的高度都像喜馬拉雅山那麼高,那喜馬拉雅山就只是平地一塊了。在這個過場中,先從父親四處找工作機會談起,再切入父親想買房子的願望,到最後成功買了房子。中間除了辛苦,還安排了一點輕鬆的段落(父子一起去剪頭髮,動作都一樣),功能便是上述提到的節奏調節,同時也做一個時間的跨度。如果直接四處找工作,買房子,買到了,就會有一種很快就買到房子的感覺,就沒有「終於」的感覺了。

2:23,時間過得很快,轉眼父親58歲了,故事主要衝突出現,父親失智了。兒子夾在事業與照顧父親之間,分身乏術。同樣的,編劇找了許多的事件來說明,迷路、失禁、工作到一半被call走、認不得人、在路上失神差點被撞死。這是一連串的上升動作,從必須照顧,到分身乏術,再到父親不認得他,最後差點發生意外,一個比一個強烈,推動著「超出兒子照顧範圍」這件事。在這裡有一個小小的細節,就是這些事件的選擇。千萬不要忘記這對父子是感情相當深厚的,「兒子為什麼把父親送進療養院」這件事,會說明兒子對父親的感情。如果僅僅只是因為迷路就送進去,擺明兒子對父親一點感情都沒有,如果只是因為事業父親兩頭忙就送進去,那這兒子和父親感情一般般。一路堅持到「父親差點喪命」才送走,不是出於自私(當然有一部分還是為了自己),而是出於「認為對父親好」才送走,才顯出兒子其實是孝順的。行為會決定人物,千萬要記得。

3:42,開始進入最高潮,兒子被父親叫到療養院,意外發現看護人員待父親如同對待畜生,甚至說出「你就是因為這樣兒子才會不要你」。兒子痛罵了看護人員一頓,將她趕走。送走父親的罪惡感在他心中發酵,最後,他發現了父親的信。泛黃的照片、沒讀什麼書吃力寫出的樸拙又深情的內容、一輩子積蓄為兒子買下的保單……父親對兒子無怨無悔的付出,就連被送走了依然為兒子著想的心思,如波濤般湧現的回憶,看到這裡,應該大家的淚腺都開始失守了吧?

最後,兒子在療養院為父親洗澡,對應小時候父親為兒子洗澡的畫面,兒子終於抱著父親放聲大哭,大聲對父親說著對不起。

「把愛留給最愛」,主旨字幕,The End。後面則是廣告文字。

感動過後,我們回過頭來,再深入這部作品檢視,寫出這部作品的故事線,這是一個重要的練習,讓我們檢視發生了什麼事。這部作品的故事線是:「一個兒子因為分身乏術,將失智的父親送進療養院,最後發現自己虧待了父親」的故事。

之前介紹過的起承轉合來看,這部微電影是交待父子感情為起,父親失智被送進療養院為承,兒子發現父親遭到不合理待遇和父親的信為轉,兒子向父親認錯為合。發現了嗎?在這部片中,起的部分佔了將近一半的份量,為什麼要花這麼長的篇幅來處理?因為這部片的主要衝突,在於兒子將深愛的父親送進療養院,如果父子感情一開始就不好,這部片就沒戲了。「父子間的深厚感情」正是這部戲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編劇花了很多的心力去經營「起」,介紹父親,建立父子的情感與回憶。一切準備就緒後,才進入「時間過得很快……」,帶出重要的衝突點。如果沒有前面的安排,最後發現父親的信時,就沒有豐富的回憶與情感來催動觀眾的熱淚了。

這是這部微電影的關鍵,每個故事都有自己的特性和最重要需要經營的部分,身為一個編劇,要敏感的發現這件事,才有辦法在正確的地方著墨,並且為了重要的時刻做好準備。編劇做了哪些準備?首先是那張泛黃照片,光有信力道不夠,所謂觸景傷情,有畫面是最好的。如果你仔細想想,其實在遭父親毒打的那一夜後,就可以接到長大了,為什麼還要安排一段「買自己的家」的段落呢?編劇不說,我們也不會覺得那個家不是他們自己的呀,父親的辛苦工作,開始也已經交待過了。一切的原因,就在那張泛黃照片。成家段落的功能,在於建立一個「可供回憶的美好記憶」,一個會留下紀念(相片)的瞬間,有了這個紀念品,後面才有爆發力。

編劇做的第二個準備,就是父親幫兒子洗澡的回憶,用來對應最後兒子幫父親洗澡的畫面。「前後呼應」,一直都是編劇技巧中一個很重要的技法,透過一種今昔對比,很能夠觸動觀眾的心弦。一部成功的作品,來自於成功的設計,透過小農這番剖析,是否讓你對於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呢?

推薦文章

如何分辨自己的故事有沒有潛力?

如何分辨自己的故事有沒有潛力?

上週收到澤東的提案聯繫, 偷開方便門邀學生友人同樂(結果自己沒提案), 雖然今天轉交了一堆大綱很 ...
閱讀更多

對白寫作技巧(一)──迴文

  經典對白的寫作,有時與作文很像,因為優美的文字本身,能夠產生力量。 迴文,就是其中一種很常見 ...
閱讀更多
成為一位編劇的基本

成為一位編劇的基本

生命中的每次創作,都是一次巨大的練習。如果不替自己訂一個高標準,你是很難進步的。 為什麼國外的編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