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編劇現(慘)況大公開(五)

編劇也要吃拉撒,就是這麼回事~  

 

台灣編劇現況大公開系列進入尾聲了,分享這個系列的用意,不是為了澆熄台灣編劇心中那把火,而是為了讓更多人明白台灣編劇的現況,希望能集結更多熱愛戲劇的人能夠替改善這個環境盡一份心力,畢竟沒有好的土壤,就很難種出真正的大樹。小農拜謝。

 

原文轉錄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11261545.html

 

四大主題-國家政策
文/林于心、柯姿韻、鍾志均、簡永達

 

 

 

衝破結構

 

      多年前,台灣廢止外片電影進口配額的限制,此後電影市場全面開放,電影工業迅速萎縮、衰敗,墜落得令人手足無措。台灣的電視劇狀況也好不了多少,不僅對電視頻道節目自製率的要求降低,而且過去支持產業的影視產業基金荒蕪,加上廢除廣電基金,長期下來,使得電視劇環境積弱不振。  

 

 

 

  現在台灣,國片一年不到十部,市佔率只有0.2%;電視劇製作經費打折導致優質好戲不再,加上外來戲劇大舉入侵,面對內憂外患雙重夾擊的影視產業,試問,我們的政府做了甚麼?一手發放上億元之輔導金,另一手卻大舉「外片配額,歡樂無限」之旗;未經規劃開放執照許可,導致頻道大量擴增,節目內容卻供不應求。未經審慎評估的政策,造成今日影視產業難以挽回的頹勢,而政府仍自我感覺良好,對背後糾結不聞不問。

 

 

 

  編劇的角色在整個影視產業中,更是弱勢中的弱勢。「沒有人覺得編劇很重要」一位編劇說的真切,「劇情才是帶給觀眾共鳴、認同的關鍵。」因為,好看的劇情,即使沒有大卡司一樣可以造成轟動。

 


  面對整體產業的頹勢,編劇的無力更是難以言喻。於是,年輕資淺的編劇懷抱美好願景,長期超時工作卻領著時薪可能低於法定最低標準的酬勞;而資深編劇走過絕代風華,如今只能慨然遙望當年榮景。

  突破結構限制、推動電影產業的巨輪,國家的整體政策不能少,但如何才能制定出合宜的政策,還需要雙方更多的溝通。

跨界對話

  若說政府單位毫無作為,卻又有失公允。綜覽政府相關網頁,政府的補助政策也是不計其數,例如:金鐘獎、輔導金、優良劇本獎、HD高畫質補助、電影事業減稅、行銷海外補助、電影人才培育補助、參與國際影展補助……等。但何以每年投入大筆預算,卻始終未能對影視產業這攤死水掀起波瀾呢?

  因為政府「錢都沒有花在刀口上」,一位知名編劇長期觀察政府政策,一句話指出問題核心。「不是只要每年撥幾億預算就好」編劇形容輔導金政策是隔靴搔癢,對整體戲劇發展幫助不大。新聞局、國藝會每年都有輔導金政策,但是每年台灣有幾十部的戲劇、電影想要爭取,另一位編劇就質疑政府的政策「永遠都在分餅」,甚至反問政府「你到底有沒有知道人家真正需要什麼?」

  由於產業與政府的脫鉤,政策制定常給人閉門造車之感,不合實際狀況需求。雖然表面上政府提供了資源,但台灣整體戲劇環境的不夠完善,加上政府沒有完整的規劃方針,都是造成政策錯誤的原因。政策思維需要徹底改變,現今已經不是「只要給錢」就好,產業更需要的是政府全力的支持。

  當務之急,政府應透過各種管道突顯文化產業的潛在經濟力量,替國片前景和「錢景」推波助燃,新聞局在逐步退居幕後,扮演行政輔助角色。很多編劇都認為,「政府應該要當牽線人,尋求企業贊助戲劇文化產業」,要讓企業相信,文化也可以是一門好生意,用寬裕的資金拍出更有質感的內容。

  另外,編劇對於新聞局巧立名目的各種獎項,也有不同看法。有些編劇認為得奬和節目收視率高相比,「收視率」反而較有助於提升編劇自己的地位及身價;有些則認為得獎具有鼓勵的作用,也能增加自己接戲的機會。不過大家都同意的是,在各種獎項之中「編劇還是比較不受重視」。

  編劇是需要長期培育的,「以為只要會寫字誰都可以當編劇」一位編劇打破眾人迷思。編劇其實是整部戲劇靈魂,說一個好故事。如果說導演是影像的轉譯者,那麼編劇就是故事的創造者,兩者地位應該平起平坐,但「為什麼有最佳導演的獎項卻沒有最佳編劇呢?」政府何以政府

  政府確實有相關的實際政策,但政府的一番美意,多數編劇都認為幫助不大,不健全的產業環境、配合上不完善的政府政策,讓編劇不敢對台灣戲劇的改善有所期待。

  相對台灣影視產業的日落西山,現在的韓國卻是如日中天。幾年間,韓流席捲亞半球,在亞洲影視圈傲視群雄。希望台灣能從中攫取養分,為漸失光明的影視產業重新覓得出路。

他山之石

  翻開亞洲影視產業的風貌圖,赫然發現,以知識和文化創意為主要新興產業發展的國家早在我們身旁立足深根。然而,在台灣的影劇產業架構下,通常觀眾的思考都以導演和演員為主軸,忽略了編劇在整部作品產出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編劇這塊似乎稱不上產業結構的名稱上,究竟在自我的努力和旁人的協助下,我們的國家又在扶植與培育上做了多少?

 以近年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韓國來說,政府不僅投入大量資源提升產品質量,在擴大全球市場佔有率上充滿企圖心。由於政策規劃完善,短時間內,韓國的電影、電視、動畫等產品,快速外銷到鄰國地區,而韓國對影視產業的扶植與努力,更成為鄰近國家群起仿效的對象。由於韓國整體而言是由國家擔任主導政策的一方,打從1966年起,其文化產業即重視無形文化財的制度,後來金大中總統上任後,更以文化治國為政策方針。

 韓國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除了政府早有宏觀的視野和具體的目標作法外,國內大型企業在全球化的佈局更有助於打通文創產業的發展道路。反觀台灣,在他國早已思著下一步該如何前進的同時,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政府與創作者在溝通的橋梁上產生斷層,但主事的政府機關卻仍無意修補。

 姑且不論南韓影視產業發展是否為一絕對指標,不可否認的是,影視產業在台灣,除了廣大觀眾的支持,才有可能繼續成長外,最主要還是國家政府能否給予產業實質上的幫助,例如提供融資的利便,各種租稅的減免,以及引進民間創投資金挹注本土影視產業等等,這些都需要強而有力的推手前來啟動。

  此外,政府是否足夠重視編劇角色?在影視產製中,編劇是重要的內容產製者,是需要花時間和心力去培養的。相對於台灣的不受重視,韓國的電視劇是十分重視編劇的,例如KBS(Korean Broadcasting System)就擁有八百位編劇群,競爭十分激烈,而且他們筆下細膩描繪的內心轉折與情緒,往往能抓住觀眾的眼睛。

 台灣的流星花園曾經在亞洲造成轟動,不過因為後續沒有強棒接手,沒能造成「台流」殊為可惜,但這也再次證明影視製作中,編劇的關鍵地位。比較台韓兩國的影視製作,除了韓劇製作成本之高,台劇難望其項背;另外就是編劇的不受重視,使得台灣偶像劇雖偶有亮眼表現,卻未能持續產出發揮影響,尤為可惜。

 雖然如此,台灣影視發展仍有自身利基,那就是語言因素,使用中文能發行到全世界的華人區,這也是韓劇無法比擬的。台灣有豐厚的民主土壤,厚植出多元創意的社會;有長足的經濟累積,刺激民間娛樂需求。當創意勃發了、市場甦醒了,如何帶著自身的語言優勢,透過整體產業規劃,使民間有信心投入資金,並用強而有力的手,一手保護國內產業,一手拉拔編劇人才,重新揚威國際,都需要政府的縝密思考與魄力實踐。

 

推薦文章

影響微電影分享力的六大因素(二)──按讚程度

除了利用同感程度來增加分享力之後,小農今天要介紹第二個提升你分享力的因素──按讚程度。 這是一部 ...
閱讀更多
哲學和歷史,是創作的好朋友

哲學和歷史,是創作的好朋友

我哲學和歷史都沒有很好,​ 略懂略懂而已。​ 其實不只哲學和歷史,​ 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 ...
閱讀更多

《反物質》

  不清楚的人會以為這裡終年放著煙火。     一枚金黃色的花苞先是緩緩膨脹,轉瞬炸開成千百道光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