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劇本高潮?(上)

如何設計劇本高潮?(上)

故事高潮指的是什麼?

在課堂上談到三幕戲與短劇的起承轉合時,同學最傷腦筋,也常是作業中最弱的部分,便是「轉」這個階段,也就是故事高潮設計

故事的高潮常是一個故事成敗的關鍵,因為它同時肩負了一部戲的主旨傳達,以及一部戲的戲劇張力,高潮設計的好,劇就成了一半,高潮設計失敗,戲基本上幾乎無可挽回。

如何設計戲劇的高潮?

那究竟該如何設計戲劇的高潮?首先我們必須先釐清,很多人因為「轉」這個字字面上的意思,誤會了這個階段應該要做的事,因此常在這個地方設計成故事的轉折,角色原本的生活在這裡改變了,走向新的方向。但那其實只是一個「啟動點」(請參考這篇文章:你的故事少了啟動點),而不是高潮。

我們的生活可以改變,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換工作、換伴侶⋯⋯一個轉變如果不會帶來衝突與挑戰,那就不構成故事。而如果一個衝突挑戰不會構成「成長」,某種內在的轉變,那也不構成故事。

試想,如果有一個人他總是對工作不滿意,每個月都換工作,那他的每次轉換工作,對他有造成衝突和挑戰嗎?沒有,那只是他的日常。

如果有一個人做一份工作二十年,忠心耿耿,卻遭到裁員,他有家人要養,馬上必須要有收入,這有沒有造成衝突和挑戰?有,但如果他辛辛苦苦寄出履歷,一天趕五場面試,對人低聲下氣委屈求全,然後他找到了工作,他放心了,然後如他前一份工作一樣,日復一日的工作。這是一個故事嗎?或許勉強算是,但你會感覺到這個故事沒有故事感,好像欠一味。這個故事有啟動點,但沒有高潮。

再來,高潮也不是一個巨大殘酷的事件。高潮常常與巨大殘酷事件混為一談,常伴隨著車禍、死亡、殘廢、失憶、世界毀滅等等恐怖的事件,但如果這個殘酷的事件與故事主軸無關,那也無法構成高潮。

試想,如果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年輕人如何夢想成為編劇,他接受了種種考驗,不斷的被退稿、嘲笑,甚至連他的家人和情人都離他而去,突然有一天在他準備寄出稿件的時候,他出了車禍,失去了他的雙腿,他在醫院接受治療時,有好心人將他在車禍現場的稿件寄出,作品獲得了大獎肯定。

這個故事看起來如何?裡面有殘酷的考驗、悲慘的結果、巨大的事件以及最後的獎賞,似乎什麼都有了,但你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哪裡怪怪的?你的心裡是不是忍不住想問:他失去雙腿的慘劇,和他最後獲得大獎有什麼關係?這個故事是想要告訴我們,如果你夠慘,你就能夠成為編劇嗎?

我們再看另一個故事:離七點還有十五分鐘,男孩開始打包垃圾準備出門。他一定要七點準時趕上垃圾車,因為他知道,他喜歡的女孩,也會七點準時在那裡出現。他已經做了決定,今天他要約女孩去喝咖啡。但就在他準備出門之時,公司老闆打來電話、隔壁歐巴桑閒話家常、街邊惡犬的突襲咬破了垃圾袋、他為女孩精心準備的花束在慌亂中被折斷⋯⋯眼看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前往垃圾車出現地點僅短短不到一百公尺,但他卻似乎永遠到不了。終於,一身狼狽的他趕到路口,垃圾車早已遠去,路口空無一人,已經是七點十分了。男孩非常沮喪,一抬頭,卻發現女孩正在對面街口,看著垃圾車遠去的方向喘著氣。她與男孩四目相接,原本焦急失望的神情,轉為欣喜。他們都錯過了垃圾車,但沒有錯過彼此。

這個故事裡沒有任何巨大殘酷的事件,甚至可說是全然的日常,但是不是比前一個故事更像一個完整的故事?到底是什麼差異,決定了高潮設計的好壞與成敗?

什麼原因,決定了劇本設計中的高潮好壞?

高潮的本質,是主角成長的契機,沒有內在成長或啟示的事件,無法構成高潮。失去工作的例子中,角色雖然面對了一個很大的困境,但這個困境沒有為他帶來成長,他在第一間公司上班,和在第二間公司上班,並沒有任何的區分。我們替主角設計困境的核心目標,是為了使他獲得一些什麼,無論這個獲得是正向或負向的,主角必須有內在的改變。

在這個原則下,我們再詳細討論高潮的幾個類型。

高潮類型一:危機/解決

高潮通常分為三種,如果你的故事前進方式是主角為了追求目標面臨某種挑戰,那麼高潮便是「危機/解決」,在這個結構中,「危機」代表主角最糟的時刻,在這個時候主角看似不可能達成他的目標了。在倒垃圾的案例中,主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七點準時倒垃圾(為了愛),而「危機」便是他趕不上垃圾車、見不到喜歡女生的時刻。而解決便是透過一個意外的方式,使主角的想要在看似絕望的情況,翻轉獲得實現。

如何實現翻轉?

要怎麼實現這個翻轉呢?通常有四種手法,第一種常見的是「誤解」。

1.誤解

主角因為某種誤解,使他以為他會永遠失去他的目標。例如主角有一個愛人,因為一個一直以來的問題爭吵,第二天愛人突然不見了,主角到處找她,卻苦尋不著,他以為前一天的爭吵使他永遠失去她了,他覺得很後悔,並發誓會痛改前非,到最後發現原來愛人是為了替他慶生,給他驚喜,他們和解,並且感情更加深厚。

主角藉由誤以為的失去,發覺了愛人對自己的重要性,這是這個例子中角色獲得的成長。

2.愛屋及烏法

第二個手法我稱為「愛屋及烏法」,因為目標A,所以我要完成目標B。就像倒垃圾的例子,主角真正的目標是喜歡的女生(目標A),所以他要準時七點去倒垃圾(目標B)。在整個故事中,主角都在為了目標B而奮鬥,並且在最後看似對目標B絕望。但在此時,目標A回來了,主角雖然沒有達成目標B,但依然得到了目標A。

我們再以一個例子做為「愛屋及烏法」的示範:一個功課不好的男孩,喜歡上了班上第一名的女孩,所以他決定要用功唸書,下次段考考個好成績,然後和女孩告白。男孩努力了好久,中間發生了好多阻礙,書讀不進去、朋友一直找他玩、他被迫放棄最愛看的卡通⋯⋯結果考試成績出來,他的分數仍然滿江紅。他從沒這麼努力過,卻仍然失敗了。就在他難過的時候,第一名女孩坐到他旁邊說:「我從沒看過像你這麼用功的人,你哪裡不懂,我教你好不好?」

發現了嗎?這個故事的結構和倒垃圾的很像,目標B都失敗了,真正的目標卻實現了。

3.啟發

第三個手法是「啟發」。主角使用各種方式想要達成目標,但總是不得其法,直到最後一刻藉由某個線索,驚覺真正的解決方法是什麼。像我在課堂上很常播放的範例影片泰國廣告《豆芽菜》,母親在絕望時刻因為屋頂漏水,因而想出了如何定時幫豆芽菜澆水的方法。這個手法的難度比較高,但效果也比較好。

這個手法需要三個環節:不大眾的知識、誤導的過程與可連結的線索。如果最後的解法是大家所知道的事,那就失去了意外感,也會突顯角色追求的過程愚蠢,連常識都沒有。因此這個部分通常是某個專業的知識細節,尤其是有刻板印象存在的領域,例如:教育、愛情、某種常見看似簡單的職業,但實際上有講究的細節,例如農業。

例如我們一直以為有好的外貌與口才,懂泡妞的話術,才是得到愛情的關鍵。這是刻板印象,但並不是事實,但透過誤導的過程,我們要刻意放大這個刻板印象,說服觀眾:「嗯,外貌和話術真的好重要。」但當主角一路追求話術失敗後,因為真心而獲勝。或反過來,真心也是刻板印象,主角一路晒真心卻受挫,最後因話術取勝。

真正設計的難點,是可連結線索的安排。在上述愛情的例子中,這個讓主角想通的關鍵,往往是某人的一番話,於是整部戲就顯得說教了(除非說的真的很好、觀點很特別)。理想上,這個線索的安排,不是語言會比較好,所以如果不是像《豆芽菜》那樣可以用相似的形體來創造連結(屋頂漏水與滴水器),就要回頭鋪排某個線索來起到連結的作用。

例如主角有個啞巴父親,他原本很不喜歡他,甚至怪他,都因為他是啞巴,他的口才才會這麼差,他才不想和父親一樣。但當他在追求話術受挫後,在家很失望時,父親試著安慰他,他突然意識到:「你不會說話,當初怎麼追到媽媽的?」父親笑笑,用手語回他:「關於愛,有比說話更好的方法。」以此做為連結,使主角展開最後的告白行動,獲得成功。

這是利用「啞巴」這件事,強化了「不需語言」的重點。雖然中間還是用了言語(手語),但因為這個設定,和盡量簡單的對白,以及父子和解的戲份,來降低說教的成分。

關於這種「機關」的埋設其實還有很多可能,這要另起一篇文章討論,但簡單的原則是:先找到高潮事件的解決方式,再回頭安排設定來增強效果。

4.隱藏目標

第四個手法,叫「隱藏目標」。這個手法和「愛屋及烏」有點像,但愛屋及烏是為了達成A,於是追求B,最終的目標都是A。隱藏目標是把主角導向他原本不自覺的目標,例如他一心想追A女,但在最終失敗後,他才意識到,陪在他身邊的B女,才是他真正愛的人。他表面上雖然失敗了,但其實他得到了真正屬於他的東西。他以為他要錢,其實他要愛;他以為他要名聲,其實他過自由的生活。我們在故事設計過程中,隱藏主角真正的目標(連他也不知道),透過危機的失敗,使他發現真相而獲得解決。

另外兩個類型的高潮,請看如何設計劇本高潮(下)

推薦文章

怎麼讓角色不要做出不符人設的行為?(中)

怎麼讓角色不要做出不符人設的行為?(中)

這一篇要來談一談,​ 人設與情節的關係。​ ​ 會犯下角色不符人設的問題,​ 常起因於創作者在發 ...
閱讀更多
1年賣出7部小說IP是如何做到的?神級主編傳授成功秘訣!

1年賣出7部小說IP是如何做到的?神級主編傳授成功秘訣!

【本篇文章為課程助教於2022/11/28 《原子編劇課11月班》之課程精華筆記分享】 講座介紹 ...
閱讀更多
故事的可貴在於改變現實,而不是被現實改變

故事的可貴在於改變現實,而不是被現實改變

近日改作業有感:現實生活可能太過辛苦了,讓大家的心都萎縮了。所以故事很常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徹底逃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