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看電影】全力揭露政府無能面貌的《分秒幣爭》

經濟史實題材應該是最難寫的劇本題材之一,不只消化專業知識難,消化完還必須再轉變成可以讓觀眾消化的故事,更是難上加難。但如果儘儘只是經濟題材,那還有辦法化解,《紙牌屋》這類的政治劇,也有專業高牆的問題,但只要抓得住人性,一樣可以寫出戲劇性。可「史實」的包袱,卻會限制戲劇性的發揮,這在當年《大賣空》時,便已經看到這類故事的限制,而《分秒幣爭》則用了自己的方式,對當年的金融海嘯,再度提出挑戰。

《分秒幣爭》講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韓國因為過於擴張信用,導致不良債盛行,最終國家破產的故事。故事分為三線,一線是身為政府官員的女主角詩賢,早早就發現了政府危機,但卻面對高層的貪腐無能,使情況步步惡化,必須由她獨力力捥狂瀾;一線是身為理財顧問的男主角正學,也預見國家破產,因此想藉勢操作,海撈一筆;第三線則是民間中小企業工廠老闆,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傻傻相信政府,盲目走上絕路。單就布局而言,這其實是一個豐富且全面的布局,一場風暴,有當局者,有投機者,有受害者。

但從結果來看,雖然這部作品似乎握了一手好牌,但整體而言,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戲劇作品。這不代表它不好看,事實上,故事在中間階段深深觸動了我,當看到詩賢為了捥救經濟奔波,卻目擊有人因為經濟崩盤而跳河輕生,那巨大的無力感讓我不禁落淚(不好意思其實我看戲滿容易哭的),但這完全是我個人的因素。前陣子九合一大選剛落幕,面對結果的那種無力感,太和劇中心境吻合,讓人悲從中來。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於政治動態有所關心,有一種想做點什麼的渴望,那這部片可能會適合你,你會受到劇中人物的召喚,感覺到心中有某個地方被觸動。但如果你只是想要看點精彩的娛樂,這部片可能會讓你覺得略顯沉悶。

就戲論戲,這部片有三個明顯的缺陷:
第一是議題的艱深。劇中最大的困境,在於破產在即,惡質官員決定尋求IMF協助,而女主角認為這會使韓國喪失經濟自主權,使韓國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條約。但IMF,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對於這個議題有所瞭解的人,當然會知道它的嚴重性,但對於一般觀眾而言,卻缺乏說服力。為什麼?因為20年後的今天,韓國是一個經濟大國,儘管劇中不斷強調簽下IMF有多嚴重,但韓國今日的繁榮,實在無法佐證劇中的論點。你當然可以更深入的去剖析,不是這樣的,韓國雖有表面的繁榮,但那是犧牲了無數的中小企業和自主權才換來的,這對韓國造成了巨大的結構面的影響,但這種事,一般觀眾是不會懂的。這便如同當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同一時間迎來經濟奇蹟一樣,你該怎麼解釋給一般百姓聽,退出是一個可怕的決定(其實是被決定)?人民甚至可能還以為退出真是理想的決定呢。這便是議題的艱深之處,影響層面離一般民眾太遠,不容易有感。雖然劇中藉由工廠老闆線來呈現當年的悲慘,但那悲慘是信用擴張帶來的,不是IMF。20年後,老闆依然活下來了,儘管他交待兒子,千萬不要相信任何人,但看起來IMF後,他仍然過得不錯。

第二個問題是,沒有解答。與上面的缺陷相呼應的是,沒有證據可以指出,IMF以外的選項,會帶來更好的結果。在劇中雖然提出了許多替代方案,但這些方案,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能讓工廠老闆們不輕生嗎?這個問題,無法解答,因為歷史沒有如果。除非今天韓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而危機的成因,明顯來自當年的這個決定(例如,某個決定導致當年台灣的甲午戰爭戰敗),這部作品才有機會成立。這也是這部作品被「史實」鎖死的地方,使編劇最後也無法替一個戲劇作品解套,最後只好給予一個說教版的結尾,但卻顯得沒有說服力。

第三個問題是老問題,這部作品沒有角色歷程。三條線的角色,幾乎都沒有轉變,無力的正義之師,最終還是無力的正義之師。發災難財的野心家,最後還是野心家。工廠老闆雖有小小的轉變,但卻沒有處理在故事的核心上,因此變得可有可無。這使得整個故事,基本上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故事在最開始便點出了三人可能的走向,而最後也確實是那樣,使整部片像是包裝成戲劇的紀錄片,雖然有情節、有情緒,卻不構成一個電影故事。

這部作品會長成這樣,可能在創作一開始的選擇,就已經被決定了。創作團隊決定把它成為一部「揭露政府無能面貌」的作品,然後發揮了全力,儘可能的豐富它的戲劇性,但這個選擇本身,註定會形成這個結果。如果是我,我可能會基於戲劇感,將主要焦點鎖定在「信任危機」這件事,女主覺得政府被人民信任,身為公職,應該盡責公佈真相,但最終發現政府和她想像的不一樣,只好自己試圖解決問題;男主相信自己關於市場趨勢的判斷,相信政府必然選擇腐敗,但當他在發災難財時,卻目睹一般人的苦,無法安心的財這種錢,於是轉而與女主角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工廠老闆因為信任政府,最後迎來絕望,他對人性失望,卻遇上了男主女角。但經濟趨勢最終無法捥回,三人有了各自的選擇,女主由公義轉自私,去發災難財,男主由自私轉公義,用他的財務知識協助人民度過難關,工廠老闆則放棄對抗大環境,專注的營運工廠,守護家庭,誰也不再信任。當然,這樣的版本明顯過於戲劇性,必然遠遠偏離原本創作團隊打算成就的作品樣貌。這也是我常說的,台灣不見得缺好編劇,缺的可能是好製作人。因為這個決定作品樣貌的路線設定,製作人的選擇以及與團隊的磨合,常是關鍵。

但無論如何,市場上有多元樣貌的作品是好事。如果你本身不排斥記錄片、對政經題材有興趣、喜歡看政治醜惡批判作品、甚至想拍一部有戲劇感的記錄片,一定能從這部作品獲得許多啟發(為避免誤會強調一下,這部片不是記錄片,是認真的戲劇作品)。這個作品所揭示的危機,其實台灣也正在面對,台灣是中小企業興盛的島嶼,會不會有一天也面對與韓國相似命運?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決定自己未來的命運。

推薦文章

又怕又愛看!靈異小說家帶你探見恐怖新視界

又怕又愛看!靈異小說家帶你探見恐怖新視界

【本篇文章為課程助教於2022/09/14 《原子編劇課9月班》之課程精華筆記分享】 講座介紹 ...
閱讀更多
創作基本功:報導文學作家傳授田調秘訣

創作基本功:報導文學作家傳授田調秘訣

【本篇文章為課程助教於2022/10/14 《原子編劇課10月班》之課程精華筆記分享】 講座介紹 ...
閱讀更多
如何做好故事創作?故事創作者的4樣基本功課

如何做好故事創作?故事創作者的4樣基本功課

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人明白故事的重要性,從娛樂到教育,從行銷到品牌塑造,都在談故事。 但身為一個故事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