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紀錄片的《 私人戰爭 》,認真處理戰爭的真實、殘酷與愚蠢

如果想感受一下記錄片與劇情片的差異,《 私人戰爭 》是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記錄片的操作,是利用大量的素材(訪談、新聞、意象等),去堆積出一個意念、一種真相。它比較接近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你往往會在記錄片的開頭,就接收到整部作品想傳達給你的概念,並且在過程中不斷被擴大、佐證,最後讓你100%的被說服,並且全方位的瞭解。這和「戲劇」其實有一個本質上的差異,「誤導」。


戲劇故事的操作邏輯,是建立在「變化」上。日常、困境、掙扎、暫時勝利、意外、頓悟……戲劇是透過一連串的轉變,使你感覺到故事在推進,感覺到情緒轉折以及「高潮迭起」的感受。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明明是處理相同的題材和史實,記錄片可能會讓你感覺沉悶、無聊,劇情片卻會讓你被吸引。


《 私人戰爭 》的導演是記錄片出身,似乎更喜歡記錄片式的操作,因此這部作品雖然是一部劇情片,但明顯更像是記錄片的開展邏輯。整個故事在前期布局完成之後,就陷入了僵局,雖然我們隨著女主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但卻看不出這些戰爭的差異。女主痛苦嗎?對,她很痛苦。戰爭殘酷嗎?對,戰爭很殘酷。我們彷彿與女主一同墜入了這個無間地獄,無法更好,也無法更壞。

在某些故事中,這是一種敘事策略,目的在於累積能量,好使最後主角的內在被揭開時,帶來衝擊的力道。如果結尾高潮部分,能夠帶我們看見女主選擇的理由,她內心那一塊「不是戰爭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戰爭」的糾結,或是帶我們體認到她不得不選擇犧牲的光明人性,那我們還是能夠在最後獲得滿足。但導演最後卻選了一條錯誤的道路:他不讓我們看女主,而讓我們看戰爭。這也是記錄片和劇情片的一大分野,記錄片常去關心「事」,但劇情片的重點永遠必須是「人」。


故事後段太認真的處理戰爭的殘酷,認真到忽略了女主角色本身的邏輯謬誤。

女主在尾段控訴主管為了自己的名聲,無情的將她送入戰區,暗示女主其實並不想進入戰區——但在下一場,她理所當然的又進入了下一個戰區。

而當眾人為了安全而逃離時,她又不顧眾人反對,自願留下說要「傳遞真相」,可是她傳遞真相的直播,卻又完全沒有運用到現場任何訊息(完全是女主在說話),那她為什麼不去安全的地方直播呢?她留下來的理由是什麼?她上一場不是才告訴我們,她其實更想過正常人的生活嗎?我們原以為可能是女主私生活的破碎,導致女主在戰爭中尋求心靈的歸宿,但編劇卻又利用一個虛構的角色,告訴我們女主的私生活有了救贖,那她到底是為了什麼——這一切的答案,在故事最後,沒有任何答案。只有一連串「真實報導」的剪影,不斷強調戰爭的可怕。


我猜測,導演本身之所以要這麼強烈的傳達「戰爭是真實的」這樣的訊息,是因為他在國內受到了許多「戰爭是假的」的輿論影響,就像「全球暖化是假的」一樣,永遠有群人為了各種奇怪的政治目的,相信奇妙的陰謀論。導演試圖以這位傳奇女記者的生平,去佐證戰爭的真實(卻愚蠢),但卻落入了一個誤區:會去看這部作品的人,根本就不會相信戰爭是假的。

 

所以當故事結束,你會有一點黑人問號,不太確定導演想告訴你什麼(因為他在告訴你一個常識,使你懷疑怎麼可能真的是想談這個)。他選擇了錯誤的內容,用一個錯誤的手法,使他無法得到他想要的成果。正確在劇情片中的解法是:在故事前端大量放入使觀眾「誤信」戰爭其實並不存在的訊息,再在後端揭示這種誤信帶來的惡果。但這便是許多記錄片導演沒想明白的地方,他們會拍一些弱勢的真相,給本來就相信弱勢真相的人看,然後獲得同溫層的鼓舞——唯獨沒有達到說服更多人加入的目的。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這部有著絕佳得獎賣相的作品,最終只有獲得最佳女主提名(和最佳主題曲)。因為羅莎蒙派克確實演技爆棚,可惜編導卻走歪了路。

不過如果你本身喜歡看記錄片,又對戰地記者題材有興趣,這部片確實展現了關於戰爭的無情、愚蠢以及戰地記者一方面戴著得獎光環,一方面卻又在人際與內心飽受折磨的荒謬與無奈。

推薦文章

檢查故事的基本起手式

檢查故事的基本起手式

儘管很多人都聽到耳朵長繭了,但這真的是檢查你故事最基礎的方式,也是構思故事最基本的起點。 故事是 ...
閱讀更多

【客座導演-楊易】抄襲創意如何「抄」出高格調

撰文者:客座導演 – 楊易 抄襲他人的廣告創意時有耳聞,尤其是當某一個國外廣告紅遍社 ...
閱讀更多

用對白建立有意義的動作

  小農之前談過很多次「動作」大於「對白」的概念,你如果想寫出一部出色的作品,一定要學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