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化硬內容──《拜耶穌的阿嬤》賞析

拜耶穌的阿嬤  

以微電影來推銷某個產品,向來是個令人頭痛的難題,因為微電影的強項在於透過故事建立品牌,將品牌形象滲入消費者心中,並留下印象。

大剌剌的說一個東西好,從來就不是人們喜歡聽故事的方式,畢竟,誰喜歡聽企圖與結局都明顯到不行的故事呢?就算這個東西立意良善也一樣。

如果我們抽絲剝繭,不難發現《拜耶穌的阿嬤》這部微電影根本就是電視購物,故事講述一對令外嬤頭痛的兄弟,因為參加了天主教的課輔班,變得更成熟體貼,只差沒說參加課輔治百病了。

像這樣賣藥型的作品是最不討喜的,如同影響微電影分享力的六大因素(三)──置入程度一文中提及的米其林輪胎,因為不斷叫賣產品功能而使觀眾失去耐性。但《拜耶穌的阿嬤》卻沒有這個毛病。

為什麼呢?

原因有三:逗趣恢諧、另闢主線、輕描淡寫。

逗趣恢諧:好笑的東西人人愛看,事實上,老人、小孩、胖子與矮子可說是搞笑界的四大天王(就戲論戲,無意冒犯,小農本身也是個胖子orz),站出來就有喜感,尤其是自有一套邏輯的老人,《海角七號》裡的茂伯、《陣頭》裡的阿西,都是屬於這個類型。

編劇利用阿嬤「煞有介事」拜耶穌這個不懂規矩的行為(煞有介事是重點,阿嬤不夠認真就不有趣了),以及「耶穌愛披薩」的設計,製造出了荒謬的喜感,我們不自覺在這樣的喜感中,期待阿嬤還會有什麼驚人之舉,於是喜感人物本身成了懸念,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另闢主線:但米其林輪胎不也試著加入逗趣的元素嗎?為何阿嬤可以成立,李探長就不行呢?原因就在米其林輪胎的輪胎在主線上,輪胎的功能直接成為問題的解答。如果今天《拜耶穌的阿嬤》故事是聚焦在兩個小兄弟如何如何壞,進了課輔班後變得如何如何好,那這部作品也壞了。

但編劇巧妙的轉移戰場,把焦點從小兄弟身上移開,完全放在阿嬤與耶穌的對話上,課輔班從解藥變成了前情提要,置入推銷的氣息就淡化了不少。

輕描淡寫:最後,導演刻意把所有會產生「課輔班真正好」的點都刻意淡化了。提到課輔班的部分不是匆匆帶過,就是刻意講笑話,就連最後送小孩到課輔班見神父的段落,也加了一個明牌梗。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少掉這些淡化的處理,阿嬤握著神父的手,感謝他改變了小兄弟的脾氣……這感覺會有多狗血煽情呢?

這三點技巧的運用,成功軟化了原本推銷的內容,創造了一次輕鬆愉快的觀影經驗。

推薦文章

不依賴靈感發展故事的4個方法

不依賴靈感發展故事的4個方法

「 靈感 從何來」是創意工作者畢生的難題,「有了個點子,卻無法寫下去」也常是許多創作者面對的困境 ...
閱讀更多
情節設計是否有分類型?

情節設計是否有分類型?

歸類這件事, 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做, 而且每個人都能建立自己的分類。 就像我的W型結構, 也是我 ...
閱讀更多

從《出神入化》看腳本幻覺

      今天我們要再利用《出神入化》,談談透過戲劇的鋪陳,能夠產生的幻覺。 編劇有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