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角色小傳(角色傳記)?

如何寫角色小傳(角色傳記)?

角色小傳是個有趣的存在,很多創作教學都會提到它,但十本教學可能會有十種教法。

對於沒有學過創作的人來說,它讓人感覺很陌生,因為它「不會寫進作品裡」。是的,角色小傳是寫給作者自己看的,所以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寫角色小傳,畢竟角色長什麼樣子我們知道就好,何必把它寫下來呢?

但如果它不必要,又為什麼這麼多人重視它?它對創作的幫助是什麼?

這篇文章想整理解答一些關於角色小傳的常見問題。

1. 什麼是角色小傳?有規定的格式嗎?

角色小傳其實就是寫成背景故事的角色設定集。

也就是從角色出生那一刻,一路寫到故事發生前一秒的所有過程,都算是角色小傳的一部分。

小傳沒有限定的格式,愛怎麼寫就怎麼寫,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可以寫得比故事本身還長,也可以只寫一兩頁。有些人會把很長很完整的版本稱為「角色傳記」,而只寫個五百字內的角色介紹稱為「角色小傳」,但也有很多人覺得兩個是一樣的東西。

有人會用第三人稱寫成介紹,有人則會把它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成角色的自傳。因為沒有限定形式,所以你想寫成日記、寫成訪談、寫成新聞報導都沒有人在乎。記得,小傳基本上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你覺得適合就好。

2. 為什麼要寫角色小傳?

最大的原因有兩個:
a. 幫助你把角色「想清楚」。
b. 幫助你記得。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理解自己的角色,但其實大多只有一些模糊的標籤,例如硬漢、高冷帥哥、熱血笨蛋、溫柔的媽媽等等。

但同樣是溫柔的媽媽,她是囉嗦愛擔心的那種,還是默默守護孩子的那種?她會不會其實是家事白癡,或她是職業婦女?若她有一份工作,做會計的、做清潔的、做工地的、做董事長的,會是同一種溫柔媽媽嗎?

沒有把角色想清楚,最終寫出來的角色就會充滿刻板印象、前後不一,而且很容易寫到後來,發現每個角色其實都大同小異,都很像作者自己。故事也會因為角色的刻板,變得呆板公式化,缺乏新意。

創作的時間很長,一部作品可能要花半年甚至三、五年才能完成,而我們腦中的角色形象往往是很浮動的,隨著你多追了兩部劇、看了幾本漫畫和小說,甚至一個新朋友或一則新聞都可能使你產生新的想法,如果不用角色小傳這樣的形式寫下來,很容易就會扭曲或遺忘。

這種情況在影視作品會更嚴重,一方面是因為影視作品是許多人共同合作的工作成果,導演、製作人與編劇之間,如果沒有具體的內容做溝通,常常會出現認知上的巨大偏誤,同樣一個「不負責任」,有人可能想像成多情的浪子,有人則想像成頹廢的大叔,甚至俏皮的小惡魔。

這種溝通落差甚至會出現在一同工作的編劇組內,影視工作的編劇組常由多人組成,而且成員可能會變動。為了使組內對作品和角色有一致的理解,有些編劇組會有所謂的「聖經」,也就是關於故事與角色各種定調,角色小傳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

另一方面,影視劇本從完稿到開播,往往會有兩、三年的間隔,若是反應相當好,製作方打算要製作續集,或有時小說出版幾年後,突然出現了影視改編的機會,如果沒有角色小傳,想要憑作品本身回憶起關於角色的各種細節和所做的背景功課,其實相當不容易。

通常是越長的作品、越重要的角色,會越需要角色小傳。畢竟如果你只要想寫個幾千字的小短篇,上面提到的問題都不容易發生,但若你想寫一本八萬字以上的小說,那事先做小傳的撰寫,對作品品質的提升效果就會變得明顯。

技術上來說,角色小傳不是「非寫不可」,但它不但有「避免犯錯」的防守效果,更有「幫助構思故事」的積極攻擊效果,因此會建議沒有嚐試過的人可以試著寫看看,會更理解它對作品的實際幫助。

3. 怎麼寫出「有用」的角色小傳?有哪些是「一定要寫的」?

但角色的一生這麼長,難道我們非要寫下他是哪間國小畢業,交過幾個女朋友嗎?這倒不必。

確實,角色小傳會有八成甚至九成以上,都不會真正出現在作品中。它會對角色產生影響,但這個影響是間接的。例如你設定他是頂尖大學第一名畢業,跟他高中沒畢業就出國在海外靠自己工作討生活,兩種設定所表現出來的談吐應對、價值觀、具備的知識和處理事情的方式都是不同,卻不見得會在作品中提及求學經歷或在海外工作發生的事。

所以常見一種比較沒有效率的角色小傳寫法,是使用自由書寫的概念,想到什麼寫什麼,依照自己的喜好,隨意的填上各種角色的背景。有些教學書甚至會提供清單,要你去思考角色的星座、政治傾向、對食物的喜好等等細節,若你真的按表操課去填,卻不知道為何而填,往往就會陷入「填什麼好像都沒差,不知道填了要幹嘛」的冏境。

我比較喜歡「以終為始」的工作方式,也就是我先知道角色需要哪些設定,然後找適合的背景故事來支持它。

以上面頂尖大學第一名畢業和海外求生為例,我通常是先決定把角色設定成「菁英、作事一絲不苟、會照規則理論做事」這種路線,才會選擇第一名這個背景。但若是決定設定成「有街頭智慧、做事彈性、很會與人交朋友」,我可能就會選擇海外求生做背景。

你可能會想:這不是刻板印象嗎?高材生就不能很有街頭智慧、很會交朋友?

是的,就是利用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很快找到角色的形象,並且在溝通上取得共識。當這些資訊真的在故事中被提到的時,它也會「立即有用」,不會需要多做解釋。

你當然可以設定一個看似混街頭的,卻意外是個頂大高材生,這樣的設定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反差感」和「更多故事」。不要為了設定而設定,而要知道你設定的目的。
我通常會先考慮的設定有幾個:

a. 角色的身份:例如性別、年齡、職業、性向等等,偏向可以標籤化的特質。
b. 角色的性格特徵:角色的記憶點,讓觀眾容易記住「他是怎麼樣的人」的部分,我們常見的硬漢、高冷、溫柔媽媽就是這個部分,有點像角色的外殼。
c. 角色的價值觀:常跟上面的性格特徵搞混,這裡指的是他對人事物的看法,他重視的東西,例如他很在乎家人、很渴望被認同等等。
d. 角色的條件:也就是他的強項與弱項,例如會畫畫、吃特別多、跑特別慢等等。
e. 角色課題:角色的人生課題,當他完成,就能獲得更好的人生,但他始終沒有完成,甚至沒有察覺。這一點與故事的主題相互扣合,是其他設定的重要參考點。

這些設定怎麼設比較好,是另一個延伸的話題,這裡就不細談,而角色小傳其實就是把這些設定合理化的過程,讓我們知道角色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條件、性格與價值觀,為什麼會形成這個課題,課題對他的人生有什麼影響。

這樣寫的小傳就是更「有用」,你有明確的目的,知道建構的背景對故事是有意義的,也會知道設定什麼更合適。在這個基礎下,你可以寫一些延伸的想法和設定來豐富角色,但不怕寫太多無關的背景,浪費太多時間。

每個角色的小傳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寫,並且有不同的細節。

例如我寫過的中篇推理小說《刑》,主角先當法警,因為冤案殺了無辜的人,於是考警察特考轉當警察,後面破案有功成為刑警,退休時已是刑警大隊長。故事開始時,他已經退休幾年,在進行私刑正義,還有一個讀高中的兒子。如果沒有拉一個明確的年表,我會常常搞不清楚「當年」他到底是刑警、派出所警員還是法警。

當你有計畫寫一個比較長的系列故事,或是生命經歷比較豐富的主要角色時,年表能對你有所幫助。但如果你每個角色都拉一個年表,可能就只是在為難自己了。

4. 留意寫角色小傳的副作用

因為不用考慮吸引觀眾,也沒有什麼對錯的問題,小傳往往「比較好想」,因此有些人也會沉迷於寫角色小傳,就像沉迷於田調一樣,都是常使創作進度受阻礙的原因。

寫角色小傳,一定要「放得下」,不要把所有小傳中的設定,都試著寫進故事裡。

我有遇過許多認真的學員,都替角色寫了很豐富的傳記,但結果他們的故事全都變成了「角色導覽」,每個篇章都只是為了找個理由,把角色之前發生什麼說一遍,而不是一個引人入勝的事件。

所以一定要記得,故事是現在進行式,是主角遇到了一個事件,解決與成長的過程,而不是在不斷揭露角色的過往。寫角色小傳是為了幫助故事更好,而不是故事本身。

另外,要提醒小傳中盡量不要只有形容詞概述,例如:他每天都認真工作,深受同事信任。建議在這樣的概述後,舉一兩個「實際例子」,例如:有次別組同事出了包,雖然與他的績效無關,但他仍然放下手邊的工作,熬夜幫同事解決難題。像這樣具體的例子,能幫助角色形象變得更鮮明。

5. 什麼時候寫角色小傳?

很多人會誤以為,我們必須把所有角色的小傳都寫得很完備了,才可以開始動手寫故事。但事實上,小傳沒有寫完的一天,我們應該把它當成寫故事的工具,而不是一個非要完成不可的功課。

故事分為三大部分:角色、情節和主題,而真正被觀看的,其實是情節。我們透過情節認識角色,透過情節理解主題。

在創作上,並沒有誰先誰後的SOP,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情節寫著寫著,才想清楚主題,情節卡關了,才回頭考慮角色。

每個人的習慣不同,而我喜歡優先思考情節。對我來說情節是大方向,而角色則是細節。我會先有一個期待、勾人的情節方向,而為了讓這個大方向合理,開始去深入角色。

所以我會寫一寫大綱來推情節,然後開始寫小傳來想角色,角色想出雛型後,因為考慮到課題,而開始想主題,有了暫定的主題後就會知道情節應該怎麼推,再推看看夠不夠吸引人,是要補角色還是換主題⋯⋯

就這樣,大綱和小傳換著寫,直到大綱成形,接著要做分場需要更多細節了,又是分場和小傳換著寫,劇本的情況也一樣。有時小傳就可以提供故事本身需要的靈感,有時則是因為故事的推進,必須回頭修改小傳。

習慣這樣工作,自然就不太會有「卡關了只能到處看片求靈感」,或是「角色跟情節靈肉分離」、「故事改來改去角色精神分裂」等問題。

所有問題,答案都在角色身上。學會更有效的運用角色小傳,你的創作效率和品質,都會獲得飛躍的提升。

 

推薦文章

故事打動不了投資方?資深製作人教你影視企劃寫作秘笈

故事打動不了投資方?資深製作人教你影視企劃寫作秘笈

【本篇文章為課程助教於2024/12/11《原子編劇課冬季班》之課程精華筆記分享】 講座介紹 ● ...
閱讀更多
角色弧線,是一種人生隱喻

角色弧線,是一種人生隱喻

寫故事時我們會拉角色的弧線, 也就是角色的內在改變, 但很多人弄不明白要拉去哪裡。 ​ 初學編劇 ...
閱讀更多

【提案力】教你平衡藝術與商業:高概念劇本創作攻略

【本篇文章為課程助教於2024/5/22《原子編劇課夏季班》之課程精華筆記分享】 講座介紹 ●【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