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的好看有很多種,
像我喜歡的作品是有明確的主角與故事線,
明確的難題、強大的動力與懸念,
並且有一個核心的主題支撐,
讓你可以受吸引、被感動,
還能有所思考與啟發。
但我發現有不少人在作品中尋找的,
不完全是這樣。
很多人更喜歡在作品尋找「熟悉感」,
那是我們看過的街景,
經歷過的事件,
熟悉的對話、物件與氣味,
作品就像是一本裝滿回憶的相簿,
我們一邊翻、一邊聊,
一邊重溫過去的美好時光。
《夜校女生》的好看,是屬於後者。
1990年代的台北,
錄影帶店、唱片行、凱西、地下樂團⋯⋯
還有放榜時在跨頁的報紙上爬自己的名字。
正好我的母親也在家裡開安親班,
我還沒女主角好命有自己的桌子,
只能與小朋友們同坐,
一邊讀我的書,一邊教他們功課。
看著女主角家的小教室,
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去上書法課的老師家,
女主角去招生時的社區活動中心,
也讓我想起國小參加的桌球隊。
那些家人之間的爭吵與逗嘴,
那些令人白眼的過度勤儉,
那些看著「名牌」而感到自卑的求學時光,
坐在電影院裡,
我彷彿在時間的公車裡搖搖晃晃,
一站一站看著少年的時光。
我特別喜歡媽媽狠狠把女主角罵醒的那場戲,
很少有機會在這樣的作品裡,
聽見上一代這麼有說服力的喊話,
在這個總是叫我們做夢追夢的年代,
好好的提醒我們,什麼叫活得腳踏實地。
世界上有些美好,不是用新鮮做成的。
這部作品很適合約幾個高中朋友,
一起到電影院裡竊竊私語。
情節走得不快,什麼都沾到但不會談太深,
留下很多空間給散場後去聊、去重溫,
把那些生命裡曾經的美好緣份,
重新再連結起來。
原來,我們還是活成了還可以的樣子,
或許不是青春那時想像的那麼光鮮,
沒有社群上總是滑到的那麼亮眼,
但真實努力的我們,
從來不是什麼假貨或次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