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都有主題主旨,
依主題建立正反信念,
開始於反信念,
結束於正信念,
這是傳遞主旨的基本型。
一個人遭冤枉,
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還知道害自己的是貴權惡霸,
卻反抗無門,
邪能勝正,權貴難敵,
便是這故事的反信念。
而最後沉冤昭雪,
惡霸被滿門抄斬,
邪不勝正,不分貴賤,
便是這故事的正信念,
也就是故事主旨。
透過角色和情節設計,
有許多故事的主題主旨,
就算沒有讓角色開口明說,
也是顯而易見的。
但故事一定要有主旨嗎?
當你說一部作品不知道在講什麼時,
很常會遇到一張萬用護身符,
叫「故事沒有標準答案」。
這句話不是錯的,
畢竟在真實人生中,
哪有什麼絕對正確的事呢?
硬要去談一個什麼道理,
往往落入過度簡化的問題。
努力真能有收獲嗎?
越努力越失敗的例子到處都是。
真愛真能超越一切嗎?
被拆散、變質、彼此折磨的例子也一堆。
但努力、真愛都是騙局?
這又太過偏頗。
當你越是去觀照現實人生,
你越會發現「文以載道」讓人不安,
故事是洗腦的工具嗎?
我們真的應該用編造的內容,
去說服人們,
世上有個可以相信的簡單真理嗎?
從藝術美感的角度來說,
太過直白的,總是不美。
有意思的永遠是多元的詮釋,
永遠是道理之下,
存在、美好卻荒唐的一些事。
所以許多出色的創作者,
都會說「不要找我對答案,我沒有答案」
「我要說的,都在作品裡了」
「我不是為了講道理,才說故事的」。
但這也造成了很多人聽歪學歪,
把空洞當成了真理,
用「沒有答案」來掩飾「沒有觀點」,
把逃避誤認成留白。
沒有標準答案,
不等於沒有答案。
事實上,
日常生活中的「沒有標準答案」,
指的是「有很多種答案」,
每種選擇都部分對,也部分不對,
因為現實不像理論完美。
戲劇也是如此。
我們怎麼寫出「沒有標準答案」的戲?
你必須寫出多個答案的戲才行。
我們有幾個常用的方式。
1. 多故事線併陳
透過多角色的不同選擇,
最後各有不同的下場,
有人因正直而成功,
有人因長袖善舞而成功,
有人因欺騙而成功。
多個故事線形成一個「眾生相」,
性格決定了命運,
每個人有每個人成功的方式,
我們就得到一個不只是
若A則B的簡單答案。
2. 平衡
有人因正直成功,
有人卻也因正直而失敗,
我們看到故事的主題在討論正直,
但沒有鼓勵或否定正直。
我們專注在呈現
「正直的各種面貌」,
而不是說好或不好。
3. 反諷設計
有人因欺騙而成功,
但成功後卻妻離子散,
事業成功,家庭失敗,
這是成功嗎?
有人因正直而失敗,
但失敗沒有令他失去正直,
我們應該為了他的失敗而否定正直,
還是該為了他堅守正直而肯定他?
4. 死亡循環
人生有很多事情是死循環,
對的人,
總是恰好被放在錯的位置。
《絕命律師》的吉米,
如果他打從骨子裡就壞,
那他就是快樂的詐騙之王。
但偏偏他有良心,
他想做好事,
他想做個好人,
但他最有才華的地方,
卻是設局陷害人。
如果他設局陷害好人,
我們還可以理直氣壯責怪他,
但偏偏那些被他設局陷害的,
一個個都不算好人,
他是英雄?他是惡魔?
這些不湊巧,
是他生命的死亡循環。
《小丑》裡的亞瑟,
孝順、盡業、有夢想又努力,
該善良的他做好做滿,
但偏偏他就是母親有病,
他幽默感偏要當諧星,
他崇拜的人要戲弄他,
他崩壞是他的錯嗎?
刻意設計角色進死循環,
我們就會看到他的糾結,
也投射出我們的糾結。
5. 著重對人的同情,而非成敗
一般情況,
角色成敗時刻是重點,
會花相對多篇幅去處理。
但有時我們會刻意淡化成敗,
不是不交代,
而是交代得很快、很簡單、很間接,
把戲份著重在角色的糾結中。
國片《老狐狸》就是類似的手法,
房子最後有沒有買成?
善良的父親最後過得好不好?
完全被淡化,
因為這並不是故事真正想談的事。
這些技巧可以混用,
但不是為了用而用。
創作者必然有創作的意圖,
以及作品希望達成的效果。
你先有了觀點,
那個觀點便是你的主旨,
那個觀點或許難以用言語說盡,
所以你設計了故事,
故事看完,觀點就說完了,
觀眾能從中看見。
你是真的有主旨但不明說,
還是根本什麼都沒有,
作品是誠實的,
一看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