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戲與說理,
其實是一體兩面的事,
只不過說理是用邏輯來說服你,
戲劇則是用情感說服你。
簡單來說,
你可以把戲劇想像成「舉例」,
而說理則是歸納。
說理的邏輯是去除多餘細節,
只留下主要的論述,
例如:AI使人失去思考力。
在說理的世界,
我們去除與AI活動的細節,
只需要留下
AI給你快又看似有理的答案,
你不深究,也不反駁,
AI說什麼你就信什麼,
久而久之,
你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戲劇則是舉出實際的例子,
有一個主角,
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面臨什麼樣的煩惱來問AI,
他可能一開始有點懷疑,
但後來照做發現AI說的對,
漸漸的他就完全配合,
最後獲得了一種生活,
甚至可能連別人問:你喜歡我嗎?
他都回答:我先問問AI。
在這個實例中,
主角無法包含所有的人,
因為用AI的可能有男有女有老有小,
但他足以代表所有的人,
把什麼叫做「失去獨立思考能力」,
實際展現給你看。
你在看的過程中,
會啟動種種你面對人的情感機制,
同理、關心、好奇、懷疑⋯⋯
然後從他的下場中,
獲得了一些啟發。
這樣好可笑,我不該這樣;
這樣好棒,我也想要這樣;
這樣很對,我要向他看齊⋯⋯
所以戲劇是「以偏概全」的,
用精心挑選的少數特例,
代表所有有相似身份或行為的人。
如果你的企圖心大一些,
就會多安排幾個角色,
有男有女,有白領有藍領,
用不同身分不同用法,
卻獲得類似的下場,
來傳達「大家都一樣」。
或是利用兩個角色,
同樣用AI,
放棄思考和保持思考,
最後兩者獲得不同的下場,
來講「怎麼情況更好」。
在理想上,
只要你舉例舉得夠好,
你就不需要長篇大論,
不需要主角說出主旨,
觀眾也可以理解故事「在講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故事說教,
往往是因為舉例舉得不夠好,
情節設計不夠清楚,
或因為太擔心觀眾「看不懂」,
所以就動用「說理」,
用邏輯的方法講給觀眾聽。
情感夠,動機合理,
我們聽得下去。
情感不夠,動機不足,
就感覺編劇作者跳了出來,
指著我們的鼻子碎碎叨叨。
這把尺沒有標準答案,
在實務上,
有時是把關的人看不懂設計,
或把關的人替觀眾擔心,
所以會要求編劇寫清楚一點。
有時相反,
把關的人非常重視「不說」的美學,
所以哪怕只是一點點的說理,
他都希望你處理掉。
前者更常見於台日韓與早年的作品,
後者更常見於歐美近代作品,
像《混沌少年時》,
整部劇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句「金句」,
100%純的日常用語,
沒有歸納、沒總結,
只有「這個人、這個當下、說這句話」。
有時是要想到對應的情節太難了,
畢竟故事要顧及的事很多,
又要夠好看又要容易懂又要合邏輯,
又有截稿壓力又覺得錢不夠多⋯⋯
總之,創作者想要「偷懶一下」,
用台詞直接直白的寫出,
祈禱演員的演技能將台詞消化,
講得足以說服觀眾。
嗯,是的,既然是情感,
當然和演員的表現有關,
同樣的台詞,
有些人唸就是超尷尬,
有些人唸就是很自然,
其實不全然是編劇的鍋,
很多時候也是演技的挑戰。
我們會說
「這演員很厲害,什麼台詞都吃得下去」,
而有些演員你就算只寫「嗨」,
他也可以嗨得讓你懷疑人生。
但不離題,我們只能管自己。
有時說教的不是台詞,
而是故事設計本身,
過度的去除了情感成分,
例如我常拿來舉例的龜兔賽跑,
沒有講理的台詞,
但故事想講的道理太清楚了,
又缺乏情感的設計,
一樣也會產生說教的味道。
你可以把情感想像成包裝紙,
而主旨就像被包的禮物。
包裝紙太小,禮物太大,
說教就會露出來。
你可以弄大一點的包裝紙,
也可以弄小一點的禮物,
總之故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真愛必有結果,努力必有收獲,
其他的,沒什麼好說。
這就是較為「娛樂性」的作品,
包裝紙越大張,禮物越小,
就顯得越娛樂、越輕鬆好讀。
反過來說,
想談的議題越大、越深,
就像是一個好大好大的禮物,
想要更容易入口,
就需要一張更大張的包裝紙。
情感的包裝紙包含更多面向,
熱血、懸疑、不甘、憤怒、甜蜜、賣萌,
都是包裝紙的一部分,
不是只有讓你悲傷流淚的才算。
有時「情感」本身,
也會是禮物的一部分,
畢竟創作者希望觀眾帶走的,
不一定是一個道理,
可能也包含了某種呼應這層道理的情緒,
例如《寄生上流》的階級不可翻轉,
《小丑》的命運與體制不公平,
要靠著對應的情緒,
觀眾才會好好的吸收進去。
或反過來想想,
這個現實道理的本身,
應該就讓人充滿情緒,
那創作者就該讓它變成「實例」,
讓觀眾清楚感覺到:
對!就是這樣!就是這種感覺!
這就是所謂的「用情感說服觀眾」。
所謂「原型故事」,
其實就是某種情感和某種議題的常見組成,
包含著自古以來人類反覆遇到的難題,
以及滿足觀眾的豐富情緒體驗;
所謂「極簡情節」,
就是除了能傳達最核心的那個議題和情感外,
不試著追加任何額外取悅觀眾的包裝,
只留下必要部分,所以才極簡。
往細處談,可以談得複雜,
但在大方向上,就是同樣一句話。
感覺說教,
是因為戲,沒有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