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書總教我們,
主角要主動,
但戲劇是人生的縮影,
在真實人生中,
人其實還滿被動的,
就像許多人整天抱怨工作卻不離職,
把夢想掛在嘴上卻不行動,
為什麼讓主角被動不行呢?
創作從來沒有「行不行」,
重點在「會產生什麼效果」,
我們就來瞭解一下,
主動和被動差別在哪裡。
1. 主動不等於正向積極
很多人會誤以為主動的主角,
就一定要熱血無腦外向活潑,
這是沒弄懂什麼叫主動。
主動是指「會想辦法改變現況」,
被動則是「接受現況」。
我們的主角可以內向害羞、消極逃避,
但他在面對問題時,
會試著去解決問題,
他有可能會失敗,
但他有嚐試去努力。
例如今天家人生病需要醫藥費,
主角被迫去工作貼補家用,
如果是因為家人說「你要幫忙家裡」,
那這是被動的,
因為他接受了這個現況,
配合照做。
但如果家人是說「你乖乖讀書不用管」,
主角卻堅持自己必須撐起家裡,
那這是主動的,
因為他試圖改變這個現況。
這是一個微細的範例,
所以主動性是有分強弱的。
如果今天主角不只去做一般打工,
還去做了「更有挑戰的事」,
例如他身體不強壯,
但為了收入更高他沒有去便利商店,
而是選擇去工地做粗活,
那這個主動性就更強,
因為他試圖改變的現況不只是家人的阻止,
還包含了自身的狀態與價值觀。
但原本身體就強壯的話,
主動性就跟去便利商店差不多了。
他可能做了幾天就做不下去,
甚至去工地找工作就被嫌棄不錄用,
這都是「改變失敗」的情況,
但仍然無損他的主動性。
如果家人要他幫忙家計,
他卻選擇逃走,
住去朋友家不顧家庭,
那他雖然消極軟爛不討人喜歡,
但他仍然是主動的。
2. 主動可以帶動劇情
劇情的推動來自於「狀況改變」,
我原本生活很單純,
突然間中了一千萬,
狀況改變了,劇情就推進。
這是被動的情況,
因為是事情掉到主角頭上,
我們在故事開頭都會有這種「觸發事件」,
把主角帶離他原本的日常生活,
畢竟人不會無緣無故改變現況,
但在事件發生後,
主動和被動應對的方式就會不一樣。
被動的主角就會開始享受,
錢來了就用,
買吃買喝買穿買玩,
留意,在我們呈現這些內容時,
劇情沒有在「前進」,
因為狀況沒有改變,
我們看到的都是主角得到一千萬的結果,
無論他怎麼使用這筆錢去享樂,
他都只是在重覆「他得到了一千萬」這件事。
我們怎麼讓故事走下去?
因為他很被動,
所以就要用別的事來再觸發他,
於是他花錢的行為被人盯上,
他被詐騙了,
現在背了一屁股債,
被動的他再次辛苦的工作,
苦東苦西苦南苦北,
同樣的,如果你只是呈現他多辛苦多後悔,
只要他沒有改變現況,
故事就會停下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覺得故事很悶,
很多故事開頭只是反覆呈現「主角很辛苦」,
但「辛苦以後接下來呢?」才是觀眾想看的,
被動的主角只會重覆現況,
所以對要求娛樂性的作品來說就會很扣分。
而主動的主角會改變現況,
拿了一千萬,就會去實現某件事,
而這件事就帶我們到下件事,
例如他想創業,
那我們就可以關心他創業的挑戰,
他想環遊世界,
我們就關心他旅程中的挑戰,
挑戰來臨時,
他又再試圖改變現況,
一件事推動一件事,
劇情就會不斷的往前進。
這也是為什麼短片比較能接受被動主角的原因,
因為雖然被動,但故事不長,
所以在觀眾耐心還沒消耗完之前,
故事就結束了。
但如果你寫的不是短篇故事,
主角不主動就很容易變得沉悶。
3. 你是「主人翁」還是「受害者」?
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寫出被動的角色?
很有可能他習慣用「受害者」的角度看事情。
受害者思考會覺得自己遭遇的事,
都是「別人造成的」,
所以主角過得好、過得不好,
往往都是「別人決定的」,
遇到好人好事就幸福美滿,
遇到壞人壞事就受盡折磨,
主角本身沒有改變現況的能力,
他只能默默承受。
受害者思維的問題在於,
受害者無法成長。
因為一切問題的根源,
都在於不可控的外在因素,
所以受害者不會改變價值觀,
不會覺得自己有問題,
自然就沒有改變的可能性。
這與「故事是角色成長的旅程」這個本質是矛盾的,
因此被動的主角做出來的角色歷程,
常常是不合理、缺乏說服力的,
因為事件的發生都靠作者「神來一筆」。
而「主人翁」思維,
則認為自己的行為能改變現況,
我們會遇到壞人壞事,
儘管這不是我們的錯,
但遇到後怎麼去詮釋、如何去反應,
決定了我們的結果。
因此主動的主角透過行動,
呈現出他的價值觀 ,
他的價值觀與現實碰撞後,
好成果讓他更堅定,
壞結果讓他產生動搖,
最終他所產生的角色歷程就是經驗的總和,
他的成長就會充滿情感與說服力。
留意,這裡不是在「檢討受害者」,
受害者思維是一種價值觀,
壞事發生,錯的永遠是加害者。
我們在談的是做為能夠掌控故事一切的創作者,
在面對故事的時候,
要有意識的帶有主人翁思維,
才不會讓筆下的角色陷入被動。
試著讓主角改變現況,
試著讓主角承擔責任,
故事才會有活力的動起來,
而不是陷在泥沼中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