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到離家不遠處看《離家不遠》

離家不遠  

 

應朋友之邀,踏回許久沒進的劇場。還沒看到回家的戲,就先面對了回家的感覺。

 

 

 

回家的感覺,這句話聽起來實在是相當溫馨,但其實裡面的糾結千絲萬縷,有時這感覺是殘酷的,有時這感覺是愧疚的,有時這感覺是失望的,有時這感覺是感慨的。

 

 

 

在排隊進場前,我對這個劇名再三品味,覺得相當有趣。離家不遠。離家不遠?。離家?不遠。離家不?遠。

 

 

 

看完之後的感想是,這是一部會打中所有離家遊子的戲。要是在北京上演,可能現場會聞得到淚水的氣味。

 

 

 

我相信這部作品對符宏征老師來說,絕對是最艱難的一部戲,因為他自馬來西亞來台,離家甚遠,劇中早夭的幼靈一句:「如果我沒有長大,是不是就不用像他們一樣,計算著多久回家一次?要待多久?」說中了多少忙於生活離鄉人的心聲,應該是符老師反覆縈繞心上的念頭。

 

 

 

問題來了。

 

 

 

這是一部讓人如坐針氊的戲,一方面是來自於家的議題,另一方面是它的表現風格。

 

 

 

我並不排斥調度場面(就是非話劇的段落,著重肢體與畫面),像《戰》我就覺得看得很舒服,很過癮。但《離家不遠》卻讓我很困惑。困惑不是因為不懂,看調度場面是用心和身體去看,而不是腦子去看的,但我困惑的是,我太懂了,可是沒有變化。

 

 

 

衝突與發現(理解),一直都是推動戲劇的力量,當場上失去這兩個元素時,就會產生停滯的感覺。《離家不遠》的調度場面多又長,但在每個場面中所敘述的,卻是類似的東西。

 

 

 

呃,我知道這個家不和協,所以呢?讓我們進廣告十分鐘。喔喔要給我線索了,咦,線索只有五分鐘,而且好零碎呀,喔又要進廣告十分鐘。這大概是我在觀賞過程中之所以感覺不耐的原因。

 

 

 

據我猜測,這樣的安排有兩個用意:

 

 

 

一個是讓觀眾進入狀況,正確的心理狀態,如果你專注在舞台上,你會隨著近一個小時的破碎陳述進入一種疼痛的邊緣,心中有種隱隱的不忍、不快、不安,有點像是刻意把你丟進悶燒鍋那樣,不給你出口(理由),你就只能在裡面煎熬,當後面在剝洋蔥釋放時,你會潰堤得很快。但這個方式很危險,叔叔阿姨們都有練過不能亂學,因為如果調度場面不夠有感染力,觀眾就會睡死在觀眾席上,進入了不正確的心理狀態。

 

 

 

另一個是呈現一種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理解過程。從小到大,我們看著自己的家,都是一個漫長的謎團,大叔和小叔好像不合,家人不準小孩討論姑姑,聽說有個表弟但好像從來沒見過他,那些多到天邊的遠親近鄰臉孔,每年都會見到感覺有點熟悉,但連名字都叫不出來。

 

 

 

在家的一切,習慣成自然,但背後的愛恨糾葛,往往都要等到某個歲數、某個時機,你才豁然開朗,知之一二。再過一陣子,彷彿你知道的夠多了,你突然成了秘密的交流對象之一,開始看見這個家背後所有的傷痛(有時甚至其中一些重要成員已經離世了),而且這些傷痛的後續,都還在延續。而你在未來有了下一代後,或許又會成為秘密的保守者,等到某個歲數、某個時機,告訴這個家族新成員。

 

 

 

這個理解家庭的過程,就和這部作品一致,先是明白衝突與暗流存在,但不得其門而入,直到最後才明白了所有人的掙扎與不堪。

 

 

 

但我不得不說,這個過程讓人不愉快啊,簡直可以和被小團體排擠的感覺相提並論。不過劇場就像一個家,儘管你再不快,你都必須待下去,因為你是家的一份子。

 

 

 

沙是一個很天才的意象,髒、黏膩、令人不悅、添麻煩、難以掌握又揮之不去,但不知道為什麼,卻是童年時最大的樂趣與溫暖之一,只要玩沙,都會回到一種純真的狀態。用沙來做為家、與家人相處的感覺,實在是相當貼近。

 

 

 

符老師的作品總是很美,可以把許多爆烈的東西處理成惆悵,是一種功力。離遠一點,會優雅,靠近一點,會悲痛。我想這便是舞台劇迷人的魅力,可以把一切庸俗的事物,變成詩。

 

 

 

最後,我只想問一件事。所以那一大筆錢,到底去哪了?

 

 

 

推薦文章

敏感議題的角色如何避免爭議?

敏感議題的角色如何避免爭議?

說故事是運用刻板印象與打破刻板印象,​ 但有些刻板印象的運用或情節安排,​ 容易造成觀眾對編劇意 ...
閱讀更多
我們根本不懂什麼叫大綱

我們根本不懂什麼叫大綱

這次課程(編劇接案實戰班)壹壹提供了一個考驗: 1頁A4的大綱。 瞬間同學們哀鴻遍野, 常看大家 ...
閱讀更多
【角色結構】什麼是立體角色?如何創造立體角色?

【角色結構】什麼是立體角色?如何創造立體角色?

「立體角色」是許多編劇教學、分析中都會提及的名詞,而相對於立體角色的名詞,便是「平面角色」,但角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