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精神是世界觀的一部分

核心精神是世界觀的一部分

核心精神(主旨)這件事在短片中易解,
在電影中也還行,
但到了長篇故事裡,
大家常常都會被弄得很迷糊。

我想用一個簡單的概念說明,
大家會更容易明白。

你可以把核心精神想成世界觀的一部分,
是你設定的這個世界的「真理」。
無論世事如何變化,
命運如何弄人,
最終的最終,一切都會殊歸同途,
指向同一個真理。

JUMP少年漫畫為例,
它的真理就是友情努力勝利
所以哪怕鬼滅在過程中多黑暗,
哪怕咒迴在過程中多虐人,
最終都會回到這個真理之上。

反過來說,
只要還沒有走到終點,
你要去到多遠都可以

友情可以被否定,
努力可以被嘲笑,
勝利可以遙不可及,
記得在最後的最後繞回去就好。

但這個走遠的方式,
又不是隨便亂走的,
故事通常都是你丟出一個問題,
有正反兩種答案(正反信念),
你可以反著走,
但不可以亂走。

如果你仔細留意,
大多數的故事看起來走得很散,
例如像《排球少年》
這麼多球隊、這麼多球員,
打一場球,
要回顧好多球員的生命故事,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情況。

但他們幾乎都落在同一個核心問題上:
「人如何面對,
擋在自己與目標之間的,
自身的缺點?」

日向面對的是自己的身高,
影山面對的是自己的孤傲,
有人面對自卑,
有人面對平凡,
到最後甚至面對運動員這個職業的缺點:
「回歸社會,可行嗎?」

可能會有人說:
「哪個故事不是面對缺點去突破?」
當然多數的主角會成長,
但聚焦的方式不一樣。

《銀魂》聚焦的東西,
大多數都是與傳統價值的對抗
而且在《銀魂》的世界觀裡,
人幾乎不用克服缺點,
因為你的缺點,就是你的美,
別人怎麼說怎麼想,都去死吧,
萬事通挺你到底。

這是在同樣友情努力勝利之下,
如何做出核心的差異。

以電視劇來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終的世界觀是和解的,
但過程中一路反向走
人們歧視,也為歧視所苦,
人們醜惡,也為醜惡所苦,
人們憤怒,也為憤怒而苦,
但最終會迎向寬恕,
這是編劇在創作時就決定的主旨方向,
在一開始就決定了他創造的世界,
要長成這個樣子。

但像《絕命毒師》的世界觀
擺明不是這個調調,
那是一個現實、殘酷的世界,
好人沒好報
而且你想過上好日子,
基本上只有犯罪才能實現,
但犯罪能帶來的好日子又不長遠,
這便是故事的核心命題與正反信念,
是善良但悲苦的活,
還是用犯罪解決問題,但最終自食惡果?

不過主角的安排讓這個問題更深化了,
因為主角最終選擇犯罪,
不是被「逼良為娼」,
而是他本身內在潛藏的慾望,
於是回到戲劇的千古定律:
性格決定命運。

悲劇源自角色本身。
這個世界觀延續到《絕命律師》,
這故事的角色明顯有一群社會精英,
所以善良與犯罪的兩難,
焦點不再是道德兩難,
而是「哪個才是理想的我」?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且新鮮的設計,
索爾如此擅長欺騙和犯罪,
明明也有大好的機會成為出色律師,
功成名就,名利雙收。
但偏偏骨子裡的他,
就是渴望遊走在規則之外,
那種正統、舒服的活法,
他無法適應。

這個設計既延伸了《絕命毒師》的設定,
用犯罪解決問題、性格決定命運,
卻又不與前作重覆,
令人讚嘆。

不說遠,拉回來,
所以核心精神其實是世界觀的一部分
有些故事就是賣生命的殘酷,
有些故事就是賣人生的溫度,
有些故事賣鬥爭、賣征服、賣反骨,
主角的角色課題,
甚至所有角色的角色課題,
都會扣在這個核心上
找到屬於他的正反兩面,
形成這個角色面對的衝突。

所以才會說,
在長篇故事中,主旨是一種態度。

有些故事會在過程中維持態度,
有些會來回擺盪
有些則在最後翻盤
都是可行的。

但最終的價值還是要能讓觀眾認同,
你要嘛賣個夢,
善惡有報,美德得彰;
要嘛賣個寫實,
控訴現實的腐敗與殘酷。

這部分又跟調性有關,
細說下去又複雜了,
但最終其實還是回到受眾,
例如能接受幻想曲的受眾相對較保守;

而吃殘酷的受眾大多會很挑剔寫實性,
但對前衛的接受度會比較高,
所以你做了一個前衛思考(例如性解放)的世界觀,
卻做得很粉紅泡泡羅曼史,
可能就會兩邊不討好。

一定會有人舉BL為反例(同志+羅曼史),
但BL本質上還滿保守的,
而且BL又不等於同志⋯⋯
所以才會說細部討論會很複雜,
因為人就是這樣複雜。

我還滿喜歡林育聖老師提的一個觀念,
就是「受眾是一個明確的人,不是一個標籤」
受眾是你媽的樣子,
是你老闆的樣子,
是你某個朋友的樣子,
這樣就會比什麼25-30歲男性上班族更明確且具體。
從這個角度來看,
怎麼設定世界觀的主旨(態度、核心)?

去問你的故事,
提出了什麼你的受眾會關心的問題,
能找到兩面的論點激戰,勢均力敵,
那就是一個不錯的核心。

不同角色會圍繞著這個核心,
以不同的身份背景條件情境來扣問更細的問題,
例如死刑存廢,
當然是支持死刑和廢除死刑兩大派,
但律師、家屬、媒體就是不同的切入方式,
提出不同的兩面對立,
可是仍然圍繞著同一個大主題。

這個大主題通常會更形而上一點,
好能包容更多的面向,
例如你如果只停在死刑存廢,
那就很難把家屬和媒體圈進來,
因為他們只能站在支持或反對,
會變得很單調。

但如果你拉高到「恨(死刑)/寬恕(廢死)」,
能談的東西就更多了,
因為用腥羶色爭點閱率,
本質就是激化社會帶來更多恨的營利方式,
只會製造更多問題;

而所謂新聞價值,
則是透過讓民眾理解真相並且思考打開民智,
本質上是一個導向寬恕的營利方式,
試圖解決問題。

在對核心的扣合上其實不用極度嚴謹,
大多數都是說得通、感受得到,
就算扣合核心。
不失分就得分這個原則,
其實在藝術上很多時候都成立。

為了講清楚又落落長了,
希望這樣能幫很多人解決心中的謎,
不然大家每次跑來問我,
都像考生一樣,
很怕錯一格扣兩分,
其實原理原則真的沒那麼難,
因為觀眾看得懂的,
就一定很直觀,
只是要論述出來可能需要練習,
但一說出來就能明白。

難的都是怎麼找到對又新的素材組起來,
是在還沒找到前,怎麼不把自己逼瘋,
不過度自卑,又不過度將就。

因為案子都有時間壓力,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知道,
但來不及做到,
所以才會需要方法和技巧,
來更有效率的達成目標。

推薦文章

我覺得我寫的不比XX偶像劇差,為什麼我投稿卻不會被採用?

我覺得我寫的不比XX偶像劇差,為什麼我投稿卻不會被採用?

有些人會覺得奇怪, 台灣有不少偶像劇劇本也亂七八糟, 為什麼這些作品會被拍出來, 自己的作品卻永 ...
閱讀更多
寫好作品必須具備的攻擊心態

寫出好作品必須具備的「攻擊心態」

昨天在課堂上, 和同學聊起了心態問題, 希望作品寫得好, 你就要有「攻擊」的心態, 而不是一直「 ...
閱讀更多
希區考克的電影技法11之2──以情緒構圖

希區考克的電影技法11之2──以情緒構圖

在希區考克的原意中,談的是導演手法,先確定你的場景中需要引導觀眾產生什麼情緒,再以情緒來決定畫面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