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失的情人節》的噁男事件,談愛情​類型電影設計

從《消失的情人節》的噁男事件,談愛情​類型電影設計

最近因為《消失的情人節》上了Netflix,有人看了覺得男主角趁著時間暫停任意擺弄女主角身體,是變態的行為,引發了網路各方論戰。​

針對這個議題,我想延伸一點技術性的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觀眾評價?」​

本質上,我認為《消失的情人節》並不是在談「愛情」,它處理更多的是「孤獨」或是「等待」。男女主角都如此孤獨,等待著自己被看見。​

它甚至有點隱喻夢想,我們心中的渴望總是走得太快,讓我們焦急,讓我們受騙,讓我們感到寂寞;而我們以為夢想會是白馬王子,但實際上夢想卻憨傻樸實,而且總是走得太慢,所以才追不上渴望。但它一直都堅持著,守候在我們身邊,明明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卻視而不見。​

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相見。​

但隱喻只是我個人的延伸,就像一座古堡有人看見陰森有人看見浪漫,有人在乎它的外型有人在乎它的歷史情懷。​

基於題材,如果我們把它當成一部愛情喜劇來看,其實《消失的情人節》有幾個劇本設計上的問題確實是值得討論的:​

1. 男女主角的互動戲太少了

這是創意本身的硬傷,因為這個故事的核心創意,就是想講一個覺得自己沒人愛的女主角,最終發現,原來有個人愛著她,很久很久。所以這是一個先天上就缺乏男女主角互動基礎的故事。​

但男女主角沒有互動這一點,是違反愛情喜劇這個類型要求的體驗的。你可以想像傑克跟蘿絲分別演獨角戲的《鐵達尼號》嗎?本質上,觀眾進場看愛情電影,就是想看男女主角的互動。​

互動指的不一定是「在同個時空」,像《觸不到的戀人》就是兩個時空的人在談戀愛,這也是一個先天上缺乏互動基礎的創意,但編劇必須要為這件事情想辦法。​

沒有互動,就無法建立感情基礎,缺乏了支撐戲。我們不能因為是愛情故事,就假定男女主角一定會相互喜歡、彼此吸引。哪怕是一見鍾情,也必須讓我們看到那個互看對眼的時刻。​

但沒有,事實上,男女主角早就見面過無數次了,但女主對他壓根沒Fu。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禁懷疑,女主最後看到男主時的眼淚,到底是欣喜感動的重逢之淚,還是驚見跟蹤狂的不要殺我之淚。​

2. 漫長的隱藏與揭露設計

這部分是我覺得最可惜的地方。基於電影宣傳需求,我們早早就知道男女主角是誰,甚至提早知道了時間暫停的主梗,因此在整個劇本設計上試圖做的誤導,全都無效。​

我們不會相信女主角真的會跟舞蹈老師相愛,也不認為男主角只會是個單純每天來寄信的怪咖。在觀影過程中,我們漫長的等待著到底男女主角什麼時候要談戀愛,等待著時間的快與慢如何被運用,但最後卻得到一個「你早說不就好了」的無奈。​

但如果我們不看預告片,這件事會更好嗎?我也有點懷疑。​

這也是我更喜歡「誤導+翻轉」,更勝於「隱藏+揭露」的原因。因為隱藏就是叫觀眾等待,但等待是痛苦的,連餐廳排隊店家都要想辦法替客人準備飲料準備遊戲來緩解痛苦,那為什麼甘願放任觀眾在座位上掙扎嗎?​

如果一開始就沒打算翻轉,那揭露就應該要早。我會覺得消失的情人節應該要在第一幕,而不是第三幕。我們更想知道「那天之後怎麼了」,而不是「之後一下子就沒有了」。​

3. 男主角缺乏引發好感的設計

或許是基於合理性的考量,男主角登場時是個怪人,等到終於輪到他主戲時,他又臉上帶傷,結果就是一個愛情喜劇男主角,從頭到尾沒機會帥一下。​

這部分也很可惜,我不覺得男主角一定都要像金城武、劉以豪那種帥或陽光爽朗,但在形象上,內向有比較迷人的內向,宅也有比較討人喜歡的宅。任何性格與特質,都會有吸引人的一面。​

我們可以替男主角做任何設定,但設定後應該要讓我們有機會喜歡上男主角這個人,帶我們看到他好、令人喜愛、使人同情的那一面。​

就像女主其實也不是什麼典型美女,但我們都喜歡她的可愛、真實與天然呆,反觀男主卻只有每天寄信不說話、公車爆打薄情郎和時間暫停搬女人去玩,自然會被定義成跟蹤狂。​

這是因為劇本選擇的形式,用來建立角色的第一幕幾乎都用在女主身上,而輪到男主時,故事已經來到只能推動情節的高潮揭露,自然就缺乏了男主能表現的空間。​

這或許就是藝術圈和大眾圈會有兩極評價的原因,因為前者相對的比較不會依賴創作者的引導,更熟悉導演風格,也會主動做更多的腦補和情感同理,比較不會用類型片的角度看看待這部作品。但後者的觀影模式卻剛好相反。​

綜合考量上面三點狀況,我可能會做以下調整來解決問題:​

1. 提早揭露背景故事

將男女主角一慢一快的設定往前拉,讓我們在故事前期就認識「這是什麼CP組合」。一方面透過角色的相對性,可以讓兩人的角色塑造更鮮明,二方面也爭取到了更多同理男主的空間,三方面則可以提早將焦點拉到男女主角的愛情上。​

觀眾就會從開頭就開始關注,這一快一慢的情侶該如何相愛?女生什麼時候會發現男生對她的愛?​

2. 更聚焦男主視角

因為在這個故事中,有採取行動的人其實是男主,所以比起被動的女主,男主更適合擔任主視角,這就是一個暗戀的故事。​

如果希望也加入女主的視角,做成雙線,那會建議給女主一個主動可以進行的任務,讓我們看到她對愛的渴望。​

3. 更聚焦「時間」這件事

為了將故事主梗聚焦在角色的人設上,既然男女主角的主人設是與時間有關,那他們的根本矛盾也應該跟這個時差有關,情節上的運用也應該與此有關。​

例如,揭早揭露時間暫停現象。男主因為時差,不敢接觸女主,只敢在時間暫停時與女主互動。但在白馬王子出現後,他發現他如果不改變,女主就會被白馬王子搶走,於是終於鼓起勇氣轉變,開始與女主主動接觸,並且克服了兩人之間的時差問題。​

愛超越一切,甚至是時間差。​

這就會是一個典型的、有趣的、有梗的愛情喜劇。​

如果不喜歡那麼典型,想更強調處理之前說的「等待」與「孤獨」,我可能會選擇不用白馬王子,而把女主的故事線轉成其他任務,例如工作上的追求。​

將男女主放進同個工作場域,運用他們各自快半拍和慢半拍的特質,做成一組快慢搭檔,並且利用利用職業上與愛情上的兩種內容,增加「等待和孤獨」這個議題的層次。​

我覺得這也挺合的,因為等待本身就是一個與時間有關的東西,因為世間一切的「錯過」其實都是因為「時間沒有剛剛好」,因此我們等待,於是我們試著轉變我們的腳步,積極一點或從容一點,焦慮一點或厭世一點,像自己一點不像自己一點。​

時差本來就不只存在愛情裡面。​

但《消失的情人節》原本有打算成為愛情類型片嗎?我其實有點懷疑。既然如此,拿類型電影的標準來檢視和修改,似乎是不太適合的。​

希望透過這個討論,能幫大家更知道相似的創意與設定,怎麼在安排的更動上,產生出不同的焦點與感受。

推薦文章

影響微電影分享力的六大因素(五)──老套程度

影響微電影分享力的六大因素(五)──老套程度

許多的人都在尋找戲劇的成功模式,所以當年台灣霹靂火爆紅之後,後面陸陸續續出現跟拍風,台灣龍捲風、 ...
閱讀更多
劇本內容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

劇本內容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

經常在劇本寫作上會遇到一個問題,​寫很多細節,會被說「寫太多、太囉唆」,​寫得很簡單,卻又被說「 ...
閱讀更多
《驚天營救》|有爽度的簡單故事

《驚天營救》|有爽度的簡單故事

今年好萊塢的大片一延再延, 如果想解解動作爽片的渴, 可以看看Netflix上的《驚天營救》。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