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故事的核心?如何「把握故事核心」

我們經常會聽到「把握故事核心」,
到底什麼是故事的核心?
我們今天以《屍速列車》為例來聊聊核心的概念。

我們昨天談了「角色+情節=主旨」的概念,
但可能很多人會有延伸的疑問,
「母親救孩子」、「龜兔賽跑」等都是易懂的例子,
但這些情節都很短,
如果我們今天創作一部電影甚至電視劇,
角色和情節都是倍數成長,
還有可能產生這麼明確的主旨嗎?

《屍速列車》有多組角色,
有主角經理人父女、壯漢與孕婦夫妻、
青春棒球社男女、歐巴桑姐妹
以及邪惡客運老闆。
這群角色被放進了一個主要情節中:
「在列車上遭遇殭屍攻擊,試著活下來」
各自有各自的反應,
有人試著自私的活下來,
有人試著幫忙彼此,
有人擔心受怕任人擺佈,
看似各有各的問題,
但一個一個拆解,
就會看到共同的核心。

通常我們第一個聚焦的都是主角,
先把主線確立,
支線都是主線的輔助。
主角:道德腐敗、與妻子離婚、與女兒關係疏遠,
基本上窮得只剩下錢的混蛋。
情節:在滿是殭屍的列車上,保護女兒活下去。
主角最後有成功嗎?
主角犧牲了自己,女兒成功活下來了,
發現了嗎?
這其實是一個複雜版的「父愛真偉大」的故事。

面對殭屍的危機,主角有幾次的行動,
構成故事中的幾段主要情節:
1. 不管別人死活,私下帶女兒落跑。
2. 為救女兒與壯漢一同去救人。
3. 遭眾人背叛,自己設法保護女兒,最後為女兒犧牲。

注意我摘取情節的方式,
我摘的都是「主角的行動」,
而不是「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取行動而不是發生的事?
因為這樣會分不清前因後果。

所謂的「情節」,
是主角的想要、行動與結果構成的,
母親救兒子犧牲自己,
是母親的行動,
所以才顯得母親偉大。
如果是壞蛋殺掉母親,
看兒子可憐放了兒子,
那雖然結果還是母親死了兒子活下來,
但主旨就不一樣了,
所以要聚焦在「角色的行動」。

留意這三段情節中主角的轉變,
他從一開始的自私,漸進式的走到了無私,
這是我們常說的「角色歷程」,
主角最終從混蛋到痛改前非,
但這是一個過程,
不然沒有說服力。

所以我們會看到劇情設計的邏輯,
我們要在整部戲的情節中,
讓主角從混蛋變成一個偉大的父親。

好,主線確立了,
我們來看看其他的副線怎麼幫上忙的?
我們仔細看一下前面列的角色,
主角是父女,
壯漢是夫妻,
歐巴桑是姐妹,
年輕人是情侶,
客運老闆之所以邪惡,
是因為他想活著回家見母親,
所以他是兒子。
留意這個角色佈局,
主要角色們包含了幾乎所有「愛」的關係,
而每個人活下去或死去的理由,
都與愛有關。

壯漢為了救人,犧牲了自己。
歐巴桑為了與姐妹在一起,犧牲了自己。
年輕情侶被自己所愛的人咬死。
客運老闆在死前仍然記掛著母親。
而女兒和孕婦最終為什麼活下來了?
因為那首女兒想唱給父親聽的歌,
是父女之間的愛,
使Happy Ending得以實現。

這種悲劇與喜劇的交雜,
關係圖的分佈,
就是我們談過的「主旨的平衡」。
如果是迪士尼的夢幻喜劇,
通常是皆大歡喜,
每條支線都是喜劇收場,
但就會顯得太理想化。
因此在現實感比較重的作品中,
在主線是喜劇的情況下,
通常會有悲劇性的副線,
「比較符合真實」。
而不僅僅只是父愛,
則傳達了「愛不是只來自父親對女兒」。

除了情感面,
創作者本身藉由「事故的成因」,
把故事的層面又拉高了一點。
這整個事件的成因,
是來自政府與大企業的無良,
而主角一開始是坑殺散戶經理人,
在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邪惡而悔改。
所以我們會看到,
邪惡的是體制、萬惡的資本主義,
帶著愛的人民們不得不扭曲、犧牲,
而也是愛,帶著我們走向救贖。

發現了嗎?
《屍速列車》的核心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大抵廣受歡迎的大眾作品都是如此。

驚悚恐怖片的核心,
一向都是「與罪惡的對抗」。
為什麼?
因為故事情節的本質,
都是「面對因某種惡行而產生的災難」,
這個惡行有時來自社會,
有時來自扭曲的關係,
有時來自主角過去犯的罪。
主角要嘛被這種惡行吞噬,
讓觀眾忌憚惡行,
要嘛就是在惡行下靠某種美德逃生,
讓觀眾歌頌美德。

我們在看戲的過程中,
不見得會理性的察覺到這些東西,
但其實我們都感覺得到,
所以我們深受感動。

《哆啦A夢》雖然有無數道具幫大雄偷懶,
但大雄最後一定會吃到苦頭;
《絕命毒師》雖然懷特總能戰勝魔頭,
但他註定無法得到他深愛的人認同;
宮鬥劇這個類型中,雖然主角們愛得你死我活,
但最終後宮深幾許,真愛總是不得善終。

所以我還是要不厭其煩的強調,
故事才不是天馬行空,
說故事是天馬行空的人,
壓根不懂故事是什麼。
當我們說故事是一種藝術時,
就代表其中有技巧成分和美學標準,
怎麼可能是天馬行空呢?
你天馬行空一首歌試試,
那叫五音不全。

角色+情節會自然產生主旨,
每條故事線的主旨如果有一致性、呼應性,
那就是故事的核心。
核心不同於主旨,通常不會自然產生,
它比較是一種藝術上的要求。
藝術要求整體性、協調性,
就像開車的四個輪胎要方向一致,
如果不一致,就會走歪、甚至崩壞。
所以發想故事時可以隨心所欲,
但當要組成一個作品時,
必須分析、挑選出故事的核心,
才知道每個零件要怎麼調整。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你不要什麼都不說,
就只是把作品丟給我,
因為初學者的故事常是散亂的,
我可以從中看到三五種甚至十種可能性,
我怎麼會知道該給你什麼建議呢?
我也很常建議要給我長篇作品的人,
自己先整理成大綱看看,
因為大家都容易迷失在文字和小細節之中,
卻對故事的框架、
甚至對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視而不見。

但故事的核心該怎麼選擇呢?
這是個大哉問,就像問人生的目標該怎麼選比較好。
這裡我提供《通靈少女》陳和榆導演的建議:
「問問你自己,作品最吸引你的部分是什麼?
那通常就是故事的核心。」

推薦文章

怎麼讓角色不要做出不符人設的行為?(中)

怎麼讓角色不要做出不符人設的行為?(中)

這一篇要來談一談,​ 人設與情節的關係。​ ​ 會犯下角色不符人設的問題,​ 常起因於創作者在發 ...
閱讀更多
電視劇的構思起步

電視劇的構思起步

最近因為和電視台有一些新的計畫, 所以開始進行長篇電視劇的規劃。 (下個月希望能廣招有興趣的人參 ...
閱讀更多

「情節」是什麼?

我們常說一部作品情節緊湊,或說這作品沒什麼情節,到底「情節」是什麼? 故事的情節分兩種,外在的情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