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角色不要做出不符人設的行為?(中)

怎麼讓角色不要做出不符人設的行為?(中)

這一篇要來談一談,​
人設與情節的關係。​

會犯下角色不符人設的問題,​
常起因於創作者在發想角色與發想情節時,​
是分開進行的。​
但這兩件事本質上是一體的,​
讀者觀眾是透過情節認識角色,​
你讓情節脫離角色,​
角色又要配合你的情節去行動,​
自然就不符人設了。​

接下來就接續上篇的重點一,​
接著談改善的重點二和重點三。​

二、懂得行為與人設的關聯​

先定義名詞,行為、行動與情節,​
這是三個很常被混用的詞。​
在本篇文章中,​
行為指的是角色的言行舉止與習慣,​
例如挖鼻孔、化妝去倒垃圾、習慣順手牽羊等等,​
行為是角色的日常,​
是他人設的延伸。​

一個會當眾挖鼻孔的人,跟不會的人,​
他們在核心價值與在乎的事上是不同的。​
應該可以明顯感覺到,​
前者比後者更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或是不在乎衛生習慣。​

我們可以透過替角色安排一些「獨特的行為」,​
來表現你替角色安排的人設。​
獨特行為指的不是特立獨行,​
而是「看到這行為就會對人設產生的聯想 」。​
通常我們去倒個垃圾,​
是不會特地化妝的,​
但如果角色化了,這個獨特就會產生聯想。​

是他特別重視自己的形象?​
還是倒垃圾時有機會遇到她心儀的對象?​
同一個行為,在不同的情境底下,​
會產生不同的聯想。​

留意上面這兩個聯想,​
是不是也和核心價值、在乎的事、感情狀態、喜惡有關?​
這些都是觀眾看到角色在情境底下有什麼行為,​
會自然對人設產生的聯想,​
做為設計者,要對這件事敏感,​
知道角色的各種行為,或是「沒有行為」,​
會對人設造成什麼暗示。​
(例如有鳥屎掉到他頭上,他卻沒有反應)​

行動則是角色「企圖完成一件事的方法」,​
通常會「暫時離開角色的日常生活」。​
你可以把行動理解成比較大的行為,​
裡面包含了企圖改變現況,​
進而產生故事線(有想要與最後的結果)。​

例如想追求一個女生,​
送花送飲料,​
跟去司令台上大聲告白,​
就是不同的行動。​
這些都不是角色的「日常」,​
都包含了一個企圖,​
一個要改變的現況。​

是什麼使角色採取了不同的行動?​
自然還是人設。​
觀眾一樣會從角色的行動去判斷他是誰,​
進而對他有一個人設的理解。​

而情節,就是角色從行動到結果的一連串過程。​
故事開始在角色的想要,​
想要產生行動,​
最後產生結果,​
這就是情節,​
所以行動是情節的其中一部分。​

你可以簡單把它們的關係理解成:​
情節(車子) > 行動(輪胎) > 行為(輪軸)。​
而影響這一切的源頭,​
就是人設。​

所以說故事通常都是這樣的:​
先給觀眾看角色的行為,​
讓我們認識角色。​
就像《魷魚遊戲》一開頭,​
我們先看到主角怎麼對待他的母親,​
人前人後的差異,​
還有他與女兒相處的方式,​
我們就抓到了他的人設。​

然後我們會給角色一個目標,​
讓他去產生行動,​
就像我們會看到他缺錢,他做了什麼?​
進而更理解他的人設。​

這個拿到錢的行動,導致了後續的結果,​
逼使角色必須採取更多行動,​
情節就展開推動了。​
而角色會在行動過程的場景中,​
流露更多行為,​
幫助我們不斷理解「他是什麼人」。​

三、從人設出發發展情節​

有了上面的理解,​
你就會知道,​
人設與情節之間,​
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

因為他是這樣的人,​
所以他會做這樣的事,​
造成的各種結果,​
影響他的信念、感情狀態,​
這些信念和狀態,​
又再帶著他採取下個行動,​
下個結果,產生下個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故事教學,​
都強調角色開始的狀態和結局的狀態很重要,​
因為故事就是這兩個點中間連成的線。

他是一個懦弱的人,​
最後他學會了勇敢,​
情節就是你所設計的,​
讓他可以從懦弱走向勇敢的過程。​

這是不是代表角色設定一定優先於情節?​
不一定。​
就像數學 X + Y = Z,​
你一定要先決定X跟Y,才決定Z嗎?​
不需要,你也可以先知道Z跟Y,​
反過來推出X。​

所以你如果比較擅長先想情節,​
或是你有個情節非常想寫,​
但你就要想想,​
要怎麼設定你的人物,​
好讓他在他的人設之下,走上你期待的情節。​

在這裡可能會有人發現一個矛盾,​
如果懦弱的人,就做懦弱的事,​
那他應該就會保持懦弱,​
怎麼可能走向勇敢呢?​

這就是「角色驅動」與「情節驅動」兩種情節的差別,​
翻成白話就是「這件事是角色自己想做的」,​
跟「這件事是角色被逼著面對的」的差別。​

如同前面提出的疑問,​
懦弱是角色的日常,​
那他永遠不會變勇敢。​
所以故事的開頭,​
一定是編劇丟了一個脫離他日常的事件給他,​
一個轉學生,​
一場意外,​
一次機會,​
一段巧遇⋯⋯​

角色會依照人設,​
對這個事件做反應,​
產生相對應的行動,​
無論他是面對也好逃走也好,​
都是依循他的人設。​

通常情節在衝擊的,​
就是角色的信念、在乎和感情狀態,​
所以你人設設什麼,​
角色通常就會遭遇什麼。​

例如他最在乎尊嚴,​
同時缺乏愛情。​
你就會給他一個愛的誘惑,​
同時考驗他的尊嚴,​
逼他在愛與尊嚴之間做抉擇。​

你先有角色,​
就給他一條最難的賽道(情節),​
你先有賽道,​
就給他一台最具挑戰性的車。​

你如果說他最在乎的是金錢,​
卻拿尊嚴來誘惑他,​
觀眾就會覺得不夠味。​
你如果說他最在乎的是尊嚴,​
卻輕易的捨棄尊嚴,​
觀眾就會覺得不合理。​
你如果設定他擅長唱歌,​
那就要給他可以歌唱的舞台,​
或給他失去歌聲的考驗。​

我們在人設時談了四種設定,​
這四種彼此影響卻很可能彼此矛盾,​
就像尊嚴與愛情、胖虎與歌星,​
能充分創造人設矛盾的情節,​
能帶給角色更深層考驗的情節,​
才會是好的情節。​

觀眾不想看一台跑平地超快的車,​
在平地上征服群雄。​
觀眾更好奇一台不擅長山路的車,​
怎麼能在山路上稱霸。​

能完成後者的賽車手,​
才會是被公認的高手。​

下一篇,我們要談最後一個部分:​
遇上人設與必要情節的矛盾時,​
我們該怎麼辦?

延伸閱讀:

怎麼讓角色不要做出不符人設的行為?(上)

怎麼讓角色不要做出不符人設的行為?(下)

 

推薦文章

東默農的編劇實戰教室3萬粉絲達成!

東默農的編劇實戰教室3萬粉絲達成!

3萬粉絲這數字, 在社群界實在沒什麼好說嘴的。 但有3萬個人對學習編劇有興趣, 或許是出乎意料的 ...
閱讀更多
創作型工作容易賦予人優越感,使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尤其影視圈更有這種效果,有許多人甘心領著極低的收入,做牛做馬待在圈內,就只是因為可以見到偶像明星,並且藉由「我與特別的人在同個圈子裡」,近一步感覺「自己很特別」。

有些人從事編劇是為了優越,而我編劇是為了日常

有些人從事編劇是為了優越,而我編劇是為了日常。 . 創作型工作容易賦予人優越感,使人覺得自己與眾 ...
閱讀更多
劇本格式:插入戲(插入鏡頭)怎麼寫

劇本格式:插入戲(插入鏡頭)怎麼寫

電視劇中很常見, 兩人深情對望, 中間閃現很多回顧畫面, 這種叫「插入鏡頭」。 這種鏡頭在劇本中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