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中「行動」的定義與設計

「行動」的定義與設計

非常感謝工作坊的學員,​
在練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到底「行動」是什麼?​

1. 行動是「想要」的具體手段

戲劇是衝突,​
衝突是「想要」+「阻礙」,​
但問題是人如果光是「想」,​
會遇到阻礙嗎?​

不會,想像不犯法,​
想像永遠不會失敗,​
光想不做,就不會有人妨礙你,​
但自然也不會有故事產生。​
所以角色不能光想,​
他還必須要「做」。​
這個「為了實現想要而去採取的行為」,​
就是行動。​

所以想要和行動是一體兩面的,​
你有時會先想到行動(去搶銀行),​
才回頭設定想要(替角色找個搶銀行的理由),​
有時會先有想要(替女兒籌醫藥費),​
才去設定行動(加入詐騙集團騙倒惡質財團),​
但無論如何,​
行動與想要是一體兩面的。​

2. 行動通常會帶來改變

戲劇是關於人的改變,​
行動做為「一部戲的主軸」,​
它最好能改變主角的原來生活,​
所以行動通常不會是​
「主角本來就會做的事」。​

例如一個早餐店老闆,​
你安排他想要蓋一棟房子,​
而行動是「認真工作好好存錢」,​
那結論是什麼?​
通常是:​
A. 他存到了,蓋好了,好開心。​
B. 他沒存到,沒蓋成,好難過。​

你會發現故事到最後,​
無論是A或B,​
主角都頂多是「開心了」或「難過了」,​
不太有機會成長或轉變,​
主角沒有改變,就無法構成戲劇。​
因為故事的主旨,​
不是透過主角「示範」,​
而是透過角色「轉變」來傳達的。​

你可以讓主角自己領悟而轉變,​
也可以讓配角受主角感動而轉變,​
但無論如何,​
如果你不把主角帶離他原本的生活,​
轉變很難發生,​
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
我們總會有事要忙,​
但忙完慶祝一下,​
失敗了難過一下,​
你會覺得那是一段「值得一提的故事」嗎?​
不會,你只覺得那是日常。​

所以回到早餐店的例子,​
雖然「好好工作存錢」,​
確實是「買房子」的具體手段,​
但那只是日常而已,不是戲。​

行動最好是「主角平常不會做的事」,​
一個冒險、一個挑戰,​
例如「嚐試開發新菜單」、​
「嚐試開發網路生意」、​
「嚐試參加全國早餐店大賽」。​

我都試著舉生活化一點的行動,​
以免你以為行動一定要生生死死轟轟烈烈。​
無論這個行動是生活化或戲劇化,​
都應該要帶主角去嚐試新事物,​
因為有嚐試,才有機會犯錯,​
才有機會挑戰原有的價值觀,​
進而創造啟發。​

3. 行動應該要挑戰主角的價值

這就延伸到故事的內涵了,​
每個故事都有它想傳達的精神,​
如果行動只是在「表現主角很厲害」,​
那也不會帶來成長和改變,​
我們要有機會透過行動,​
使主角在過程中被挑戰。​

所以開發新菜單也好,​
做網路生意也好,​
我常問學員的一件事就是:​
「主角成功了,能帶來什麼啟發?」​

開發新菜單如果成功,​
成功到能讓主角買到原本買不到的房子,​
主角會不會從此熱愛開發新菜單?​

同理,網路生意大成功,​
主角會不會從此熱愛網路生意?​

參加比賽靠作弊勝利,買房買車,​
會不會從此覺得作弊好棒棒?​

所以行動成功,​
就會帶來對手段的肯定,​
成為故事傳達的精神。​
如果主角原本就相信這個精神,​
原本就熱愛創新,​
那就沒有轉變,​
而且行動本身就有點像​
「主角本來就會做的事,只是他還沒做而已」。​

為了創造轉變,​
當我們知道行動結果會帶來的啟發,​
我們就會反向設定主角的價值觀,​
例如主角就是守舊、遵循傳統、不信任網路的人,​
在買房的渴望之下,​
在舊觀念無法成功的無奈之下,​
不得不嚐試新的可能性,​
並意外帶來了驚喜,​
進而影響了他原有的價值觀。​

我們從這裡也可以找到​
故事的「對立信念」和「主旨信念」,​
挖掘出故事的議題,​
原來早餐店老闆買房記,​
可以拿來談創新的價值啊!​

這就是「發現原來故事在談什麼」的意思。​

4. 行動必須要能夠被「阻礙」

很多學員在安排故事的阻礙時,​
都會安排成「讓人不開心的事」,​
例如被酸言酸語、家人不支持等等,​
但這些不是阻礙。​

阻礙是指「使行動無法完成的事」,​
例如老闆要做網路生意,​
卻對網路一竅不通,​
看書學覺得是天書,​
花錢找人又被騙,​
這些都是阻礙。​

但如果只是妻子不支持,​
朋友的嘲笑,​
只要主角不理他們,​
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些事就不算阻礙。​

除非你把這個不支持,​
轉變成對行動的妨礙,​
例如妻子一開始不支持,​
主角試著嚐試,​
卻一再受挫花光了存款,​
這時妻子說:「你再弄網路,我們就離婚。」​
妻子就成為阻礙了。​

當然這個例子跟上面「創新價值」是有矛盾的,​
這個例子是透過主角最後成功,​
轉變了妻子的觀念(而不是主角轉變),​
來談「堅持嚐試的重要」,​
但依然符合有嚐試新的事物、有對立面的安排。​

如果要符合上面創新價值,​
阻礙設計應該會安排在主角身上,​
例如他因為守舊,​
雖然把網站丟上了網路,​
但經營方式一成不變,​
所以網路事業一直無法成功,​
最後他終於接受了網路的價值與邏輯,​
改變了自己進而成功。​

所以阻礙可以來自現實,​
來自自身能力與觀念,​
來自社會壓力,來自他人,​
阻礙一定要「衝著行動去」,​
可能直接妨礙行動,逼行動中止,​
才算是阻礙。​

阻礙通常代表著故事的反面力量,​
對立信念或主旨信念的某方,​
但一定很直接、很有力,​
不會「只是讓人不爽」。​

也因此,當你在設計行動時,​
也可以從阻礙面來思考,​
你的行動可以被阻礙嗎?​
如果主角只要埋頭做事,​
沒有人能阻止他,​
那這個行動可能就有問題,​
因為無法創造情節。​

5. 行動決定了情節和場面

因為行動遇上阻礙的地方,​
就是戲劇發生的地方,​
所以你可能要思考一下,​
你的戲想要長成什麼樣。​

例如很多人的行動都是:​
「主角去學某個新技能。」​
這符合以上標準,​
是新的嚐試、有可能挑戰價值觀、可被阻礙,​
但問題是,這部戲的情節,​
就是「主角學習的過程」,​
這個戲,你覺得好看嗎?​
是你想寫的嗎?​

例如你寫主角去學吉他、找新工作,​
那情節就是學習的過程,​
還有找工作的過程,​
但除了抱著吉他苦練,​
還有不斷面試投履歷,​
你還能讓主角做什麼演出?​

從「行動會遇上什麼阻礙」去思考,​
想想劇情會有哪些場面發生,​
你會更能判斷戲的長相,​
我沒有說學吉他、找工作不可行,​
如果你能從這些行動中,​
創造出好看的細節和戲,​
那就是你的功力,沒有人能否定。​

6. 行動是主角自發的,不是遇到的

很多人寫行動,​
都在寫「主角遇到什麼事」。​
例如主角很想當明星,​
有一天他遇到星探,​
在星探的指示下,​
他成功變成了明星。​

例如主角覺得人生無趣,​
有一天他遇到了新朋友,​
新朋友給了他人生樂趣,​
改變了他憂鬱的想法。​

這些都是「遇到」的,​
不是主角「自發」的。​

戲劇可以發生在「遇到之後」,​
一個機遇、一個機會,​
但遇到之後,​
主角應該要有一個自發的行動。​

就像「師父帶進門,修行在個人」,​
星探、新朋友開了一扇門,​
主角必須自己憑著自己的意志,​
去產生出實現目標的行動。​

例如星探找上他,​
但卻沒給他機會,​
他自己爭取,​
想辦法自我表現,​
雖然弄得一團糟,​
但也讓星探有機會幫他一把,​
兩人合力取得成功。​

例如主角遇到新朋友,​
受到一些影響,​
為了這個新朋友,​
主角決定去做些什麼,​
原本是想幫新朋友,​
最後發現意外的自己最有收獲。​

像這樣,化被動為主動,​
所以不是「你原來想的不行」,​
而是「缺少了某些東西」。​
這是編劇必須「有意識的去修改」的,​
也是編劇技藝的所在。​

我常說,編劇要學會「駕馭故事」,​
而不是「被故事駕馭」。​
駕馭這個詞就像你在馴服猛獸,​
你如果放任猛獸「保持牠原來的樣子」,​
你學再多技巧都沒用,​
因為你只拿技巧來「檢查猛獸合不合格」,​
而不是「讓猛獸配合你演出」。​
那你永遠靠的都是緣份,​
只能等哪天遇上「本來就很乖的猛獸」,​
那你不是馴獸師,​
你只是養育員而已。​

緣份當然是有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遇上的、命定的故事,​
但它不會一登場就是最美的樣子。​
我們的工作,​
不是要你拔去它的利牙,​
不是要你捨棄它原本生猛、美麗的部分。​
我們要做的是創造,​
替它梳理、替它化妝、教它適合的表演,​
讓它能展現它的優點,​
讓它能獲得應有的掌聲。

推薦文章

如何創造出爆款愛情喜劇的舞台劇?以《單身租隊友》為例

如何創造出爆款愛情喜劇的舞台劇?以《單身租隊友》為例

【本篇文章為課程助教於2022/03/11 《原子編劇課3月班》之課程精華筆記分享】 講座介紹 ...
閱讀更多
編劇、導演、演員的任務區隔

編劇、導演、演員的任務區隔

  編劇在劇本上必須將畫面的描述到什麼程度,而不會過度指導演員,以及干擾導演,又可以把 ...
閱讀更多
《名偵探柯南之萬聖節的新娘》|打破過往窠臼的強大故事線

《名偵探柯南之萬聖節的新娘》|打破窠臼的故事

真想不到疫情之後第一次進電影院,​ 不是因為口碑爆棚的《媽的多重宇宙》,​ 也不是因為帥哥情懷《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