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魷魚遊戲》學編劇(二):受眾與內容差異

從《魷魚遊戲》學編劇(二):受眾與內容差異

談完了死亡遊戲的本質,​
知道這個類型的故事真正應該處理的主題後,​
我們進一步要談談,​
如果每部死亡遊戲都反映社會競爭下的人性,​
為什麼《魷魚遊戲》的表現,​
會優於其他的死亡遊戲故事
,​
甚至是同樣在Netflix上架的《今際之國》?​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
《魷魚遊戲》選擇了更高的年齡層,​
並且做了更普世的目標客群設定
。​

為了排除作品本身以外的變項,​
例如什麼真人演出和動漫差異啊、上架平台差異啊等等,​
又剛好《今際之國》各方面的設計,​
非常有日式死亡遊戲類型的代表性,​
這篇文章會利用《今際之國》做為比較。​

為什麼說《魷魚遊戲》的受眾年齡層更高,​受眾更普世呢?​

《魷魚遊戲》的主角設計

我們從主角的設計,​
可以比較明顯的看出目標受眾,​
以及目標受眾不同對內容的影響。​

在日式死亡遊戲的作品中,​
主角常見兩種極端設定,​
如果他沒有能力,​
那通常是全然的天真、無知、善良;​
如果他是個天才,​
那通常厭世、封閉、社會適應不良。​

前者的設計,​
是為了讓同樣單純的觀眾,​
能夠與主角一同經歷、認識競爭的殘酷。​
後者的設計,​
則是為了讓同樣「看不起正常社會」的觀眾,​
在過程中獲得投射的滿足感。​

(我就是這麼天才,​
社會就是這麼糟糕,​
而我要是逼不得已參與了社會競爭,​
我的實力會連我自己都嚇到嘛哈哈哈哈)​

《今際之國》就是偏向後者的設定,​
同樣的安排可見《要聽神明的話》、​
《見面5秒就戰鬥》、《吞噬人間》等作品。​

這種人設你可以視為是某種大東亞文化圈,​
對於「必須融入社會」的反動,​
而這種反動最強烈的族群,​
便是青少年、學生與御宅族群。​
(叛逆、二分法、對社會與大人的偏見)​

但《魷魚遊戲》的安排,​
明顯不在這個框架內。​
主角的年齡明顯更老,​
中年失業、離過婚、有孩子、有高額的負債,​
而且這個負債還是黑心業主造成的。​

你要說他聰明嗎?他並不聰明。​
你要說他單純嗎?他確實本性善良,​
但並不純真,​
他會偷錢、賭馬、甚至為了活下去,​
選擇欺騙他人(儘管不願意),​
他明顯懂得社會的人情世故與算計。​

這個主角的狀態其實更接受出社會的成年人,​
也更貼近大多數人的狀態。​

你說這社會上厭世的啃老族、御宅族多不多?​
當然數量不少,​
但更中性的「一般人」其實數量更多,​
我們對生活不滿,但並不真的反社會,​
我們受過屈辱和壓迫,但還沒有崩壞放棄,​
我們本質善良,但也沒有保持絕對善良的勇氣,​
我們有一點點正義感,但也不算太多,​
我們都有一點點壞,但沒有放棄人性。​

這個狀態是跨國際的,​
是屬於這個世代的喪與渴望。​

《魷魚遊戲》的世界觀安排

如果我們再看世界觀的安排,​
我們也可以看出受眾上的差別。​

傳統日式死亡遊戲的世界觀,​
大多是二分法,而且規則是絕對的,​
遊戲本身也是超乎常理的。​

這是動漫作品本身的強項與賣點,​
可以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各種奇想。​
所以角色可以有各種超能力、​
遊戲可以有各種超物理的奇幻設定、​
社會規則可以有各種的不合情理。​

簡單說,就是犧牲寫實度,​
換來更好的戲劇效果。​

但觀眾是活在真實世界的,​
你最終還是要給觀眾一個合理的解釋,​
並且讓故事呼應一個現實的核心,​
越成熟的觀眾,對寫實感的要求就越高。​

這便成了動漫作品的硬傷,​
日本動漫的死亡遊戲類故事,​
大多帶著強烈的幻想色彩,​
遵循的模式大多是「先丟出驚人的情境」,​
用超越人性甚至物理的邏輯,​
去硬把一個世界觀架出來,​
最後才硬弄出一個解釋。​

例如《今際之國》的空無一人鬧區、​
死亡倒數機制、從天而降的殺人射線,​
《要聽神明的話》超現實的魔王與死亡規則等等,​
這類誇張情境最終為了自圓其說,​
不是往腦內世界、虛擬幻境去,​
就是往奇幻設定走,​
(像《要聽神明的話》真的挑戰神明去了)​
這些安排不是不行,​
而是在回扣現實社會時,總是缺乏一些力道,​
除了各關卡中的鬥智與人性掙扎,​
整體世界觀缺乏一個強而有力、​
能與觀眾產生連結的設定。​

在面向社會歷練較少的年輕族群時,​
「爽快就好」的設計,​
到了更成熟的觀眾眼前,​
就成了「為什麼他們這樣?喔,因為是動漫啊」,​
才能夠進入的世界。​

就拿《今際之國》裡,​
在捉迷藏那關一派輕鬆的白髮神秘男來說。​
我們當然知道他在扮演「老手」這個身份,​
總之就是神秘、泰然自若、胸有成竹,​
但如果我們細究他到底在那關有什麼優勢?​
嗯……其實沒有,​
哪怕他在遊戲中活過幾百天,​
是海濱的元老級成員,​
但在一失足就是死的遊戲中,​
他輕鬆的本錢是什麼?​
要不是主角有夠努力,​
他根本是會一起死的。​

但他在這裡暫時當個「神秘老手」就足夠了。​

這種「太挑剔就解high」的說故事邏輯不能說錯,​
但就是對於非原始動漫族群的人來說,​
帶有一定程度的推力。​

這一點在《魷魚遊戲》中,​
就明顯獲得了改善。​
它仍然有它誇張的成份,​
但基本上都還能用「有錢就是任性」來解釋。​
而且裡面該考慮到的行為與人性,​
都在寫實不過份的範圍內,​
這對一般大眾來說,​
不需要任何基礎就能進入,​
也不排斥原本這個類型的受眾,​
最大化了這個類型的可能受眾。​

以設定最接近的《賭博默示錄》、《詐欺遊戲》來說,​
《魷魚遊戲》提供了一個更進一步的安排:​
可被顛覆的主辦方。​
(這一點也在《飢餓遊戲》中證明有效)​

這使作品在更前期的時候,​
創造了更多的變化性,​
而不是拖到後期才開始變形。​

在日本的作品中,​
主辦方大多是不可顛覆的,​
只有進入到最終階段才有機會走向顛覆。​
這個「從無奈參與到選擇顛覆」的路徑,​
正是屬於年輕族群的課題,​
無奈出生,在家庭與學校的規則中長大,​
在自我與社會的矛盾越來越大的最後,​
為了守護自我價值而與社會規則對抗。​

但《魷魚遊戲》展現的,​
是成人社會的課題,​
是你抵抗失敗了,​
還在想方設法鑽漏洞找機會改變生活,​
但最後不得不投降的過程。​

故事在一開始就提供了顛覆的選項,​
你可以退出遊戲,​
你可以潛入顛覆、暗中破壞,​
你可以私藏道具、暗中交易,​
你可以與參賽者勾結,從中牟利……​
但反過來讓我們看見​
「哪怕有這個選擇,你也不得不參與」的無奈,​
並且看到各種顛覆行為最終的下場:​
死路一條。​

之所以有人拿《寄生上流》《魷魚遊戲》 對應,​
就是因為它們同樣在用「改變的機會」,​
來談「改變的沒有機會」,​
而這也對應了時代無奈的價值觀。​


最終活下來的,​
而始終在規則內,​
堅守人性的主角,​
還有最後成為主辦方的上屆冠軍。​
表面上有個離開競爭、顛覆的終點,​
但實際上他們似乎還是在更大的規則中徘徊。​

至於是否能突破,就看下一季的對決了。​
我個人是很期待編導打算怎麼說這個續集,​
因為如果沒做好,​
又會掉回過往的路徑,回到比較小的受眾裡。​
如何不讓主角向體制投降,​
又保有《魷魚遊戲》的反抗精神,​
與主角代表的人性精神,​
是這個世代的人們,都在期待的答案。​

(《寄生上流》最終放棄抵抗了,​
而《小丑》則放棄了人性)​

面向一個更大的受眾,​
並且提供對應的設定安排,​
《魷魚遊戲》無論是有心或無意,​
都為我們示範了一個既有的類型再擴展的可能性
,​
就像恐怖片、愛情片有既定的利基市場,​
但是否有可能在既有的基礎上,​
創造更大的可能性,擴展吸納更廣的族群呢?​
這會是給創作者很好的功課。

推薦文章

【疑難雜症】是否有什麼編劇技巧,是能涵蓋所有戲劇及影片的?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在我的解讀,提問的人心中覺得,不同類型的作品,似乎應該具備不同的能力,否則怎麼 ...
閱讀更多
電影的十大模組與內涵(十)主旨化身

電影的十大模組與內涵(十)主旨化身

這是十大模組的最後一個, 也是許多人會關心的疑問: 「我的主角,一定要改變、成長嗎?」 「主旨化 ...
閱讀更多

《小丑》展現人生的荒謬:「誰都沒有做錯事,卻什麼都錯了」

在《 小丑 》熱潮的尾端,我來聊聊《小丑》劇本不夠完備的地方,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作品的好壞,而是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