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神的眼淚》談場景設計

從《火神的眼淚》談場景設計

最近的話題新劇《火神的眼淚》,​
靠著紮實的田調揭開消防員的日常與困境,​
引來許多人關注。​

在一片讚聲之中,​
也可以看到一些對於劇情緊湊性的討論,​
是不是想講這樣職人的、寫實的故事,​
就必須犧牲戲劇性呢?​
其實並不盡然。​

編劇與報導文學、專題記者最大的差異,​
就在於虛構的權力,​
虛構的目的,​
就是為了創造更大的戲劇性,​
創造更好的觀影感受,​
進而吸引更多的觀眾,​
使更多人能在娛樂中共同關心不被關懷的角落。​

這篇文章在不考慮後續劇情鋪排、​
拍攝難度和演員能力等等執行考量下,​
借用《火神的眼淚》第一集的開場,​
來談怎麼透過場景設計,​
在相同的情節下,​
創造更大的戲劇張力。​

第一集第一場是個精彩的大場,​
透過深入火場的驚險救火過程,​
加上無知刁民的叫囂,​
同時做到熱開場的場面要求、​
消防員題材的定調、​
角色性格的展現等等多重功能,​
是一個標準穩健的開場。​

稍稍美中不足之處,​
是這個場景中的故事線各自分散,​
一邊是進入火場的搶救線,​
一邊是場外刁民的叫囂線,​
一邊是家人連環call的介紹線。​
三線彼此之間有時空和邏輯上的關連,​
但在戲劇效果上卻沒有彼此幫助,​
所以會有一種「散散的感覺」。​

在這過程中最弱的環節,​
大概就是叫囂的刁民,​
因為這個角色是個「純然的刁民」,​
缺乏動機和情感,​
純功能性的感覺很強。​

如果可以透過關係的建立,​
例如將開頭哭著希望搶救的民眾,​
做成一對夫妻(或兄妹),​
他們的母親被困在火場中,​
兩人一軟一硬,​
女兒哭求消防人員搶救,​
丈夫則怪罪消防人員進度太慢,​
還看到水柱都噴旁邊不噴火場,​
出手搶過水柱,​
噴進火場卻造成內部人員燙傷,​
進而影響到內部搶救的進度。​

這樣微調,​
這個刁民角色就不再是「純刁民」,​
而是一個動機、情感充分的角色,​
既表現了「外行影響內行的無知」,​
又將搶救線與叫囂線便可合而為一,​
相互影響,產生關聯性,​
也就抓緊了整個場景的節奏。​

而林義陽(劉冠廷飾)為了搶回水柱,​
與丈夫爆發衝突,​
遭到女同事徐子伶(陳庭妮飾)拉開制止,​
這個混亂的過程,​
也讓她錯過了母親的連環call,​
延續到後面的母女衝突。​

如此一來,三條故事線環環相扣,​
事件幾乎都沒變,​
交待的資訊點也幾乎沒變,​
但透過刁民對救災的實際影響、​
由急怒到後來母親被救出後的後悔與感謝,​
表現出專業的重要性,​
即使增強了緊湊性和必然性,​
更能使原本純粹的「一場打火戲」,​
增加情感表現的空間。​

場景內部的故事線如此,​
場景與場景之間、事件與事件之間也是如此,​
這便是「分場」的技術。​
分場不只是「按照順序把場景排好」,​
同時也要考慮「各元素如何組合成更好的場景」。​

總歸來說,把握4個原則:​

一、沒有小角色,只有小編劇

這句話原話是來自於​
「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意指演員不該小看任何一個你拿到的角色,​
再小的角色,都應該用心演好。​

編劇也一樣,​
為了劇情上的功能,​
我們會創造許多小配角,​
但這些配角都不該被當成「不重要的小角色」,​
理想上他們都應該有動機、有性格、有背景,​
而不是一個功能性的擺飾。​

這一點延伸到生活中也一樣,​
鄉民絕不會只是個「鄉民」,​
政客也不會只是個「政客」,​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試著在面對鄉民時問:​
「他是什麼樣的鄉民?​
為什麼會說這句話?​
他的意圖是什麼?」​

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就會改變你筆下的故事。​

二、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人與人之間,有態度、有關係、有情感,​
試著將讓故事中「無關的角色」​
都與主線、主線上的人物產生連結,​
就會自然找到讓故事層次變得更豐富、更緊實的可能性。​

事件可以很簡單,但關係應該複雜。​
媽媽掉進水裡要救,是理所當然的,​
加上一個太太,就複雜了;​
殺父仇人的仇是必須要報的,​
但不小心愛上他,就複雜了;​
刁民的言行確實是糟糕的,​
但出發點是為了搶救自己的母親,​
複雜化就會產生不那麼平板的戲劇。​

三、試著寫「個體」,不要寫「全體」​

在故事的意旨上,​
一個角色會具有代表性,​
這個角色代表「夾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警察」、​
這個角色代表「來自家庭的壓力」,​
這是我們入門課談過的「標籤原則」,​
但在更進階的觀念中,​
角色不該只有這樣。​

因為沒有一種性格、特徵的角色,​
能夠代表所有人,​
所以當你這樣思考時,​
角色就會扁平化、去個性化。​

我們需要再花一點力氣,​
在「全體的代表」之餘,​
再替他設計一個適合他的性格與特徵,​
透過矛盾性和對比性,​
強化衝突和戲劇性,​
讓他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

四、不只做「對」,更要「精彩」​

永遠保持更大的企圖心,​
在「想說的有說了」之餘,​
可以再進一步追求說得巧妙、說得迷人。​

保有這種企圖心,​
才會讓一個「本身就很好的題材」,​
變成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

台灣的戲劇過去長久以來,​
受到種種因素的限制,​
缺乏題材寫實、扣緊社會現實的作品,​
《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火神的眼淚》等等一連串投胎自真實情境、田調紮實作品的成功,​
正帶領著台灣戲劇的重要轉型,​
它們的存在,意義非凡,​
需要大家的支持。​

他們在有限資源下開創新局,​
沒有他們的開創與經驗累積,​
就無法讓後人有更上一層樓的台階。​

在第一階段「寫出真實」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
再結合第二階段的「紮根在真實上的虛構」,​
一定會產生更多精彩的傑作。​

《火神的眼淚》Netflix現正熱映中,大家趕快追起來!

推薦文章

《台北物語》為什麼如此好笑?為什麼不是爛片而成了神片?

最近掀起影視圈話題的《台北物語》,究竟摻了什麼藥, 使它從「爛片無下限」成了人人口中必看的「神片 ...
閱讀更多
鬼滅之刃 爆紅的九個原因

鬼滅之刃爆紅的九個原因

《 鬼滅之刃 》現象級爆紅, 連商業平台都開始有人出文章分析原因, 一時之間大家全成了漫畫專家, ...
閱讀更多
當編劇學歷重要嗎

要當編劇,學歷科系重要嗎?

健忘的我, 終於想起來要回答匿名提問箱的問題了(被歐飛) 今天就開始來清提問箱。 當編劇,學歷科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